来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 发布时间:2021/10/13 13:24:17
选择字号:
【弘扬科学家精神】百岁院士陈敬熊的科学人生

 

2021年10月16日,陈敬熊院士将迎来百岁生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一同回顾陈院士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共同祝愿陈敬熊院士百岁生日快乐!

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他写道:“旧社会贫穷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学技术太落后,一切物质文明包括飞机、大炮全是靠技术搞出来的,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此前一年,他关于军用短波天线的研究成果在朝鲜战场“开花结果”,为志愿军痛击敌人赢得宝贵时间。在读书时就决心走工科报国道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前副所长陈敬熊,在与科研相伴的70年里,一步一步接近着自己的理想。

科技自立以自强

陈敬熊的求学路颇为艰辛,读了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两所高中,期间还因为抗日战争两度失学。虽屡遭磨难,但他求学向上的心从未停止。

科技自立才能自强,这是目睹社会纷乱的陈敬熊悟到的。他大学和研究生选择了电机和电信专业,要以扎实的专业基础,为新中国的科研建设贡献力量。

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线通讯”问题,这个军用通讯天线理论问题的研究,为陈敬熊解决朝鲜战场坑道的天线通讯问题打下基础。

在陈敬熊专心研究地面波问题,为军用通信天线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的时候,他所在的工作单位与几家科研单位联合,组建成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

1957年11月,陈敬熊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

刚刚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来一项重大工程,研究“1059”导弹天线。“1059”是以苏联“P-2”导弹为原型结合国内实际仿制的第一代国产导弹,而陈敬熊研制的导弹天线,是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

苏方提供的图纸不完整,对关键技术问题也守口如瓶。陈敬熊带领团队自力更生,吃透导弹天线设计原理,自己研制。他提出Maxwell方程直接求解法,极大简化金属圆锥体、圆柱体、抛物柱体等设计计算公式的推导,为弹上天线设计成功提供理论依据,并打破了苏方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这成为新中国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典范之一。

在研制“1059”导弹的同时,国家还开展了另一项代号为“543”的低空导弹仿制工作,这就是“红旗一号”。

当时美蒋利用U-2高空侦察机肆意侵入我国凌空进行挑衅,威胁我国国土安全。在钱学森约见陈敬熊,点将他攻关“543”指导站天线误差问题时,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

陈敬熊带领攻关小组历经半年时间,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上百次试验,找到天线产生误差原因。

1966年1月的一个夜里,经过“治病”的天线在试验后证实陈敬熊和攻关小组的改装方案完全正确,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配套“543”导弹的天线被“救活”,性能超越苏联同型号天线。这标志着“543”的仿制工作全部结束。之后,“红旗一号”装备到部队,加强了我国的防空力量。

这一解决办法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之中,前者于1967年6月27日首次击落“U-2”飞机,担起了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

因为为“红旗一号”等地空导弹制导站研制天线关键技术,陈敬熊1987年荣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与党同龄,追随党的目标

在对国防科技事业不断探索的同时,陈敬熊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21年出生的他,与党同龄。从读书时起他就逐渐树立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陈敬熊交通大学的毕业证底色中间横排着五个空心红字——“为人民服务”。入学时还是中华民国,毕业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陈敬熊说:“亲身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又亲身经历了新中国的各个发展阶段,我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就不能发展中国……我希望尽快加入中国共产。”

第一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陈敬熊给妹妹时说“我有许多缺点,我一定要改掉它,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员”。

在25年的入党路中,他时刻以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科技救国信念、坚定科技报国初心。尤其是受钱学森之命攻关”543”指导站天线,陈敬熊更加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的信任,思想认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

1979年,23所科技处党支部通过陈敬熊的入党申请,同意吸纳他为预备共产员。与科研事业一同长跑的入党路,迎来了曙光。

支部大会的决议中写道:“希望陈敬熊同志入党后深入第一线,以自己的技术专长为四化多做贡献。”在而后的科研工作中,陈敬熊为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撒播着科技星火。

陈敬熊认为,人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大支撑,他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累积并总结了一套适合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论和经验,他将这些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

建院初期人才极度匮乏的时候,陈敬熊第一个提出“导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方法。他鼓励有技术基础的徒弟勇于实践,对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则手把手地教。

在他因材施教的指导下,培养出一批青年技术骨干,一些优异学生更是成长为技术专家。这样卓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引起领导重视,1961年,二分院在全院推广“导师带徒”。

为了满足人才梯队建设的需要,他还张罗航天系统自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在为北航讲授“电磁波理论”时,因为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陈敬熊动手编写了《电磁波理论》,分享自己多年电磁场微波理论研究的心得。

由于年龄和体力的关系,耄耋之年他已经很少参与具体工作,但依然担任了集团和23所的科技委技术顾问,参与型号方案评审、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90多岁时,陈敬熊还坚持学习和研究,用自创的数学算法推导公式。“不得老年痴呆症”是他对自己的要求。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这样说。

“我今年见证了党的第一个一百年,以后还要继续看着祖国事业、航天事业的发展”。

陈敬熊与航天的“不了情”,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