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答复称: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不久前,“北大博导发过50多篇论文,拿过国家杰青,被本科生嫌弃第一学历低” 的新闻在网上引起热议。一名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查看了北大数学系师资后,对该院一名博导提出异议。他认为,该博导的本科、硕士均毕业于较普通的高校,学历水平过低,希望北大整顿师资。
事实上,早在7年前,教育部就曾对“第一学历”的问题作过回应。回应称,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的概念。
然而,现实中,部分高校考研复试、用人单位招聘中有关“第一学历”的隐性歧视却屡见不鲜,已成为高校考研、社会单位招聘在公平正义问题上的一个盲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只要社会上注重学历的意识还存在,“唯学历”的观念就依然存在,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作用没有从前那么大。淡化第一学历的观念,需要全社会淡化单纯的学历崇拜,用人单位切实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与工作岗位的符合程度,名校接收研究生时也需要更多精细的评估,而非一味看“第一学历”,从而使得这股风气得以降温。
此外,高校、大学生要重视维权问题。多年前,深圳大学因学生投诉某银行只招聘原“211工程”大学的学生,时任校长章必功撤回学校在此银行的存款。除此之外,少有高校因为用人单位歧视高校帮助学生维权,同样少有招聘者因学历出身被拒而状告用人单位。
湘潭大学教授罗和安曾在两会上呼吁出台《反就业歧视法》,明确增加反就业院校歧视法律条款,以此来迫使企业改变畸形的用人观。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曾指出,本该作为维权主体的高校,本身也要问责人才选拔的科学公正性。唯才是举的原则虽然没有异议,但到了实际操作层面,高校往往搞不清才德的标准是什么,从而导致标准简单化、外行化。因此,反对学历鄙视链,高校还应注重自身改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