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荆淮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0/11 20:48:56
选择字号:
从高原到峡谷
武汉植物园为非洲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2017年12月15日,中-非中心助理研究员周亚东与留学生在肯尼亚山雪山下拉样方,这里是高山植物的尽头。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供图
 
 
 
对于许多人来说,大象、鳄鱼、蟒蛇是在动物园才能集中见到的动物。但对于王青锋和他的团队来说,这些是每次野外科考都要格外防范的生猛野兽。
 
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法定代表人)、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青锋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带领团队到非洲进行科考,从乞力马扎罗到东非大裂谷,都留下过中国植物园人的足迹。
 
从第一次在科考中遇到象群时的紧张,到现在对所有野生动物都习以为常,王青锋与非洲结缘已超过20年。他也同时见证着中非在科技领域合作,特别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合作从萌芽到壮大的全过程。
 
 
2012年,王青锋在肯尼亚山科考时观察肯尼亚半边莲( Lobelia gregoriana Baker f. )。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供图
 
结缘非洲:培养非洲本土生物多样性人才
 
“中国植物园的历史非常悠久,但面向全球的植物学研究时间并不长,”王青锋回忆,1996年11月到乍得援建生物学实验室,是他与非洲结缘的开端。“那时,我们对非洲特有植物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了解都十分有限,对一切都充满好奇。”
 
直到2001年,王青锋才再有机会到非洲实地进行科考,对非洲有了一个更具象的认识。当时,从国内到非洲,还鲜有直飞航线。想要从武汉抵达非洲大陆,更是要转三四班飞机,折腾30多个小时才能到达。这让他对非洲留学生来华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讲,中国仍是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但为了更好从事科研工作,他们不远万里来华学习,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他说。
 
2009年,武汉植物园正式与肯尼亚高校签署了协议,在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中非之间合作。随后扩展到中科院的多家研究所,合作领域也从植物学扩展到自然科学的多个学科。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办公厅批准成立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根据中肯两国政府间换文,由中国商务部正式立项援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科学院提供必需的科学研究设备。中—非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和肯尼亚高等教育部共同管理,是中国政府在境外建设的第一个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中—非中心执行主任严雪介绍,中心根据非洲国家的实际需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地理科学与遥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监测、微生物研究和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领域,先后培养了254名非洲研究生,为不少非洲国家建立起了本土的科研人才梯队。
 
 
2018年在肯尼亚的科考中,中非科研人员制作植物标本。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供图
 
与非洲同行:中国生态保护理念在非洲大陆生根
 
得益于前期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良好合作,如今,中—非中心与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也不断深化。“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如何帮助非洲国家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也成为关乎我们自身的一个重要课题。”王青锋表示,生态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只有全人类都携起手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对于非洲国家来说,生态保护的第一步,就是摸清家底。王青锋介绍,目前,中—非中心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正在进行《肯尼亚植物志》的联合编研工作。通过与肯尼亚及周边国家组织联合科学考察,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使用状况、保护区域进行全面了解和评价,全部工作将在十年内完成。
 
通过前期的调查,中非双方建立了联合实验室。除了传授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中—非中心的科研人员更希望帮助当地解决更迫切的“填饱肚子”办法。
 
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中方科研人员从国内引进了适应在非规模化种植、采收的杂交水稻、甜高粱、猕猴桃等几十种农作物品种,建起了农业示范区,用稳定的产量和优秀的品质,为缓解当地粮食危机提供了中国方案。
 
“我们也经历过同样的阶段,更理解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王青锋表示,通过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能够让一些国家在平衡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上少走一些弯路。用规模化种植做替代,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用高产物种替代采摘,减少环境压力。在解决吃饭、增加收入问题的同时,缓和人与自然的冲突。
 
当生存得到保障,更多当地人也更加意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中国在生态环保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理念,也被当地所肯定。如今,越来越多的非洲科研人员愿意到中国接受科研培训。据统计,截至目前,中—非中心已累计为非洲13个国家培训超过600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这些人是一颗颗种子,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智慧在非洲大陆上落地生根。”王青锋说。
 
 
2018年在肯尼亚的科考中,科研队员在野外采集标本时遇到的当地小孩。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供图
 
中非携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力量
 
从第一次招收非洲研究生到第一次赴非洲开展科考,王青锋参与对非科技合作已经有20多年。在许多中国建设者的努力下,许多非洲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基础设施、医疗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
 
回顾多年来对非合作经历,王青锋认为,通过国际合作,中国的科研人员也从中获益,研究视角得以进一步开拓。“从事植物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见多识广,通过在非洲的联合科考,让国内的科研人员增长了更多的国际视野,对培养科学家的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十分重要。”他说。
 
同时,王青锋表示,以坦诚、平等的态度看待双方的关系,也是多年来中—非中心能在当地取得科研成果的重要因素。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个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无论是非洲还是中国,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们需要与全球的伙伴共同并肩作战,只有大家都付出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王青锋说,“我相信,这个目标终将会实现。”
 
 
2018年在肯尼亚的科考中,中国科研人员教当地小孩使用相机。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