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滢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0/7 15:09:41
选择字号:
野生亚洲象监测者邓云:保持距离是对自然的尊重

 

(生物多样性大会)野生亚洲象监测者邓云:保持距离是对自然的尊重

中新社西双版纳10月7日电 题:野生亚洲象监测者邓云:保持距离是对自然的尊重

作者 谢滢

正值国庆长假,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西双版纳植物园”)的生态学博士邓云仍保持着待命状态,因为他有一份全年24小时无休的工作——野生亚洲象的长期监测。“我必须对手机安装的预警系统时刻待命,一旦有大象与人类接近的危险情况发生,就要立即启动后续一系列措施来排除险情。”

邓云于2008年进入西双版纳植物园生态站工作,一直从事气象水文、物理要素监测等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和亚洲象没有半毛钱关系”。2014年,他主动请缨,希望主持建立一套野生亚洲象监测系统。

“当时想法很简单,看到现有的很多外国成熟的野象监测系统对我们并不适用,我们的人力物力都无法维护这样一个昂贵系统的长期运行。”邓云认为,一支精简的团队,几台基础的设备,加上科学的闭环管理,就能让监测系统有效且可持续运转起来。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广袤热带雨林,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在中国种群数量最多和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亚洲象是现存最大陆生动物,它们的生存状态对整个生态系统至关重要。随着对亚洲象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在云南省境内活动的亚洲象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150头左右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

同时,西双版纳也居住着130多万人口,汉、傣、哈尼等13个世居民族同享这片乐土。邓云表示,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象群的栖息地不可避免地被占据,而当大象进入人的生活空间,就出现了人象冲突,破坏庄稼、房屋、伤人,甚至致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此,云南省作出诸多探索,缓解人象冲突。如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2016年到2020年就理赔9300万元人民币,实施退耕还林恢复更多适宜生境,种植喜食植物建立大象“食堂”等。

“但民众的生命安全不是保险可以保障的,因此在探索人象和谐保护模式的过程中,监测和预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邓云表示。

“和谐,并不是指所有物种都在同一空间生活。”谈起对“人象和谐”的理解,邓云说,“很多时候,保持距离,才是对自然的尊重。我们所做的,就是努力让人与象避免相遇。”

作为亚洲象研究的门外汉,邓云与团队从最基础的调研做起,摸清楚大象在林间活动的大致轨迹,测算出其路径与通往村寨的小道的交集,确定20多个监测点,放置红外摄像头。“很幸运,我没有直面过亚洲象。距离它们最近的一刻,是一次放完摄像头回去看监控,发现一头亚洲象离我们只有100米的距离。”回忆起与庞然大物最亲密的一次接触,邓云至今心有余悸。

当被问及多年来的努力成果,邓云淡然回答,“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我们共预警到的潜在人象冲突次数十个手指都数得过来,每次我们都及时触发自己设计的预警机制,第一时间通知村庄和公安系统找人,用高音喇叭告知处于危险中的村民,有效化解了危机。”

“亚洲象的监测与生态监测有很多相通之处,漫长、枯燥是最大的特点。”邓云说,“但这是对历史负责。也许百年后会有人翻看我们的监测数据,以此来研究亚洲象的生活习性。而我们做这件事的现实意义,除了保护百姓安居乐业,也希望更多人敬畏野生动物,保持边界感,这是对自然,也是对我们自己最好的保护。”(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