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琳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2 13:22:28
选择字号:
协同创新织出科技脱贫一片网

                                          

“人单势弱”,发展空间受限。多年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很难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角,在解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中作用有限。为进一步聚合陕西全省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 2014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牵头发起,联合陕西10个地市农科院(所)成立了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

突破体制约束,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促成了具有科技主体优势的高校与熟悉生产实际的基层农技推广力量的有机结合,有“家”了,有事干了,曾经底气不足的基层农科“小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加入高校和政府的大部队,共同担负起陕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任。

激活“一池春水”

“多年来我们农科所就像小媳妇,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 汉中市农科所科研管理科龚亚丽自嘲道。汉中是稻米主产区,稻米占全省的70%~80%,但在省内又不是主要作物。“非主流”让汉中农科所难以申请到像样的大项目,吃不饱肚子,人也就没了劲。

自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成立后,数年来,汉中市农科所先后申请到联盟资助项目8项,经费164万元。“这些钱太顶用了,我们一是有事干了,二是能干成事了!”借着热乎劲,所里也自筹经费76.21万元配套开展,农科所上下干事创业的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组建起17个团队,协同干了起来。

联盟以项目为火种,点燃了各地基层科研单位干事创业的激情。10个地市农科院(所)也都纷纷组建团队,开展难题攻关和成果推广,取得的成效令人瞩目。

汉中农科所研究员李英在项目经费支持下,顺利培育出了11个油菜新品种,其中7个品种转让给了种业公司。“以前不敢和高校、大单位比,现在很有信心!”她接连申报成功了省农业厅、科技厅两个研究项目。

2015年,安康市农科所拿到的第一个猕猴桃研究项目,就是联盟给的,如今他们引进的5个猕猴桃果品连续获奖,制定了陕南山地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育成了首个魔芋杂交新品种“安魔128”等6个品种,研发的魔芋新型食品被转化。2019年,他们由农科所升级为农科院,专设魔芋研究院。现在的安康农科院,已经成为安康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辐射高地。

西安市农技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甜瓜项目探索出5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栽培技术措施,延长了陕西省关中地区甜瓜的供应时间;延安市农科所解决了延安谷子主产县区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等关键问题;榆林市农科院开展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项,就增收54000万元……各地市农科院(所)陆续成了科技助力地方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截至2019年底,通过联盟91个项目实施,各地市农科院(所)共培育新品种40个,引进作物新品种669个,形成各类标准54项,集成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模式97套;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9万多人次,获得奖项18项。

成就互助一家亲

过去,各地市农科所各自为政,你走你的路,我过我的桥;你的地盘你做主,我的台子我唱戏。如今,大家同进联盟的大门,成了一家人。

按照联盟规定,项目要有3家以上的联盟单位合作,大学专家、兄弟单位成员都成了联盟项目团队队员,所有的地市农科院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联盟的链接,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得到有效延伸,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合作辐射面更加宽泛。

仅在安康农科院,他们与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联合承担了中国农科院重大专项,与环保所联合承担了包括富硒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魔芋、食用菌等院地合作项目,还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任务,先后加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农业分会、全国富硒农业联盟、全国猕猴桃联盟、全国生态农业联盟等机构。

大联合、大协作的氛围已经形成。联盟如同一根纽带,将各成员单位紧紧连在了一起。

“联盟支持的项目全是新兴产业,西农大是很好的技术依托!”安康农科院院长张百忍说。在该院,有12位大学教授被聘为 “科研导师”。

通过联盟项目实施,有200余名专家与10个地市15家农林科研单位(企业)60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了100多个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校地融合服务“三农”新队伍。

校地合作解决了一批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团队联合7家联盟单位开展项目攻关,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选育出的“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审定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马锋旺团队联合延安农科所、榆林农科院,开展了“陕北旱地苹果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重大科技项目研究,使苹果花期延迟5天,有效降低陕北苹果花期冻害风险,为陕西苹果的北扩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织出科技脱贫一片网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宗营镇郭湾村林场的果园依山而建,成果季节,一串串柑橘、猕猴桃压弯了枝条,果香沁人,这是职业农民李建军夫妇的家庭农场。

2016年,占地300亩的果园刚建成,汉中市农科所就将此列为科技示范基地。品种怎么引进、果树如何管理、有机无机肥怎么配比,联盟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一直就没断过。“果园发展离不开农科所的老师们!” 李建军说。

高校是创新技术源头,农科单位为中间力量,联结起了下面的广大基层。就这样,地市农科单位一步步被带成了高校强有力的“地方武装”。

而“地方武装”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开始“领兵打仗”。

安康市农科院通过联盟平台,与汉阴县政府签署猕猴桃科技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签署共建农业科学试验站协议。他们还将石泉县云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魔芋园区、汉滨区恒口硒谷田园魔芋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安康市农科院魔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科研工作,示范带动,成果转化,共同发展。

汉中市农科所承担的“露地甜樱桃跨生态区早熟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改变了我国“甜樱桃”产业布局重在北方温带地区的局面。目前,甜樱桃产业成为汉中市继柑橘、猕猴桃之后面积发展最大、势头发展最猛的高档果树产业。

“回来不比在外差,还能照顾上家人!” 38岁的王海涛放弃南方打工回到家乡当起了幸福菇农。这是有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香菇保姆”的商洛市农科所食用菌专家王玲,依托联盟项目,带领团队在全市建立8个香菇示范基地起到的引领示范效应。

协手共进,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越走越短。从学校专家到地市农林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再到县区基层农技人员,再到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一个区域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已全面铺就。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