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大炜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5 12:22:25
选择字号:
“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得主谷林:科学家最大成就是思想的延续

 

初见谷林,风趣、健谈、充满活力的他着实颠覆了记者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日前举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上,41岁的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谷林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

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评价说,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奋发有为、砥砺建功,在基础研究、工程科技、科学普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从事电子显微学研究20余年,谷林的钻研方向是用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研究物质的显微组织、成分和晶体结构,是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基本技术。生活中,电镜在半导体、航空、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首次接触电子显微镜,谷林刚读大三。第一眼他便被这台仪器所呈现的微观世界吸引,遂跟随中国电子显微学权威专家朱静院士深入钻研。那时候,中国电镜硬件水平比西方发达国家落后不少,甚至存在“代差”。朱静建议谷林先到国外看一看、学一学。

负笈海外八年,谷林接触、了解到数十种先进的电镜。留学期间,他发展了价电子能量过滤扫描透射显微技术,实现对半导体能带及金属表面等离子的亚纳米尺度直接测量;此外还克服轻元素原子散射截面低和观测难的问题,发展了球差校正环形明场成像方法,直接观测到充放电过程下单原子分辨的锂离子。

“只有先观测到物质的结构,才能了解它们的行为,进而在其基础上发展相关产业。”谷林举例,现在很多新能源产业,如锂电池,就需要观察锂离子的运动情况。

选择回国,既是机缘,也是本心。2010年,海外留学的谷林得知导师朱静正在构建中国大陆第一台球差校正电镜,急需这方面人才,毅然回到国内。

回国后,谷林参与构建中国大陆第一台双球差校正冷场发射透射电镜。这台占地面积约100㎡的仪器,可以观测到皮米(pm,10-12m)单位的微小粒子,即头发直径缩小一亿倍的长度。通过这台电镜,谷林的团队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对外场调控下原子尺度锂离子迁移的观测。

谷林观察到,近年来中国电镜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但相关人才仍然十分紧缺。

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备“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行胜于言、人文日新”的精神。“这四个词都与我母校清华大学有关,母校对我的影响还是非常深的。”谷林对记者说。

何为“自强不息”?在他眼中,可用“随机行走”解释:理论上现实社会中平均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几率为50%,但事实上个人最终成功的概率终有偏差。“所以我们更需要通过个人的奋斗去实现成功。这就是从数学角度看待‘自强不息’。”谷林说。

有追求、要奋斗、有能力,这就是谷林眼中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特质。

谈及科研给自己带来的收获,谷林说:“科学家最大的成就是思想的延续。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广泛承认、运用到生产中,从而服务于社会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