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29 17:16:48
选择字号:
人才为基,谱写海洋强国梦
——中科院海洋所科技报国70年系列报道之九

 

人才是立所之本、强所之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所)自始至终把人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70年来,海洋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始终立足于海洋科学高地,这与海洋所重才爱才、致力于构建完善的人才队伍体系,不遗余力打造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硬实力”和“软环境”密不可分。

艰苦奋斗育人才

“尽可能多地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这是经历过艰辛“创业”的老科学家们发出的最紧迫的时代呼唤。

1950年,刚成立的海洋所仅有28名研究人员,老一辈科学家广纳天下贤才,提高和扩充海洋科学队伍。

建所元老童第周、曾呈奎等聘请著名遗传学家方宗熙、生理学家徐科等一批“陆地”科学家来所做兼职研究员,共同发展我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曾呈奎还协助被美国政府无理限制回国的著名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教授顺利回到海洋所,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全国的物理海洋学研究打开了局面。

1957-1959年,海洋所派遣一批年轻骨干赴苏联学习,包括毛汉礼、秦蕴珊、金翔龙、吴尚懃、王荣、吴宝玲、尤芳湖、范时清、顾宏堪等人,这些当年的年轻科技人员学成回国后,逐渐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

海洋所还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海洋生物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地质学博士、第一位海洋科学博士后。最初招收的19位研究生中有3位成为院士,其他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可以说,建所初期,海洋所拥有绝对的人才优势,他们开拓并引领了我国海洋各学科的发展。

世纪之交引人才

随着国家社会形势的变化,海洋所人才队伍发展也经历了多次起伏。世纪之交,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海洋所因时而谋推出系列新举措,迎来了人才发展的春天。

研究所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实行课题组核算制的科研组织模式,在人事管理上实施定岗、分流、三元工资制等改革举措,破格擢升了一批青年骨干人才,利用中科院相关人才计划,引进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创新活力得到了激发,科技实力得到了提升,促进了研究所的快速发展。

通过改革建立了队伍动态更新、资源择优配置的机制,形成了以科学评价为基础的竞争发展机制,管理创新取得了实质性效果,引导科技人员根据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研究方向,激励科技人员做出了更大贡献。

“那时引进培养的年轻人很多都成为了今天的研究组长,是今天海洋学科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在科研中发挥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奠定了海洋所近10-20年的发展基础。”海洋所所长王凡说。

2008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在全国科教领域的全面实施,海洋所的人才工作再次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家、地方等人才工作体系基础上,海洋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计划,这不仅拓宽了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资源与渠道,进一步促进了研究所人才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也推动了研究所与海洋科学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位一体”强人才

继承传统,因势而谋。新时期,海洋所针对“人才断层”等问题,构建了“人才引进增强实力、人才培养夯实基础、人才稳定激发活力”的“三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

王凡表示,在引进人才方面,依据学科短板和年龄结构短板,引进重点方向、重点岗位的人才,强化优势学科方向,拓展研究所急需发展学科方向,带动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为此,海洋所引进了在海洋数值模式发展和模拟研究领域卓有成就的张荣华,目前担任海洋大数据中心总工程师、人工智能海洋学首席科学家的李晓峰等人。

青岛在海洋领域的独特区位优势,海洋所深厚的历史底蕴、优厚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吸引他加入的主要原因,张荣华表示。

吸纳人才,海洋所多措并举,包括以才引才、育才。充分发挥研究室主任、骨干科学家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和吸引人才回国工作;对于研究所公派出国的人员来说,人才引进是他们出访的任务之一。此外,还在国外重要学术会议上“摆摊”,主动宣传人才政策和需求等。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海洋所科技创新实力得到迅猛提升。

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海洋所不忘人才培养。在王凡看来,“引进人才的目的不仅是促进学科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尽快把后继力量带起来。”

海洋所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硬实力”,以重大项目、重大平台为载体,让人才在大任务中锻炼真本领,给青年科技人员加任务、压担子,促进他们成长成才。2014年,在海洋所成长成才、年仅30岁的高翔成为研究所最年轻的特聘研究员。

2017年,海洋所启动了支持优秀青年人员的“汇泉学者”计划,根据需求配置个性化资源,帮助35岁以下青年人才成长成才。目前,受资助者中已有3位成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海洋所还实施所“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制定留所博士后政策和博士后择优资助政策;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出国留学,促进学术交流。

涵养沃土,引才育才,海洋所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激励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显其才的平台与环境。

面向未来兴人才

引才育才,更要留住人才。海洋所坚持“凭科研实力说话”,建立以体现知识价值、重大成果产出、业绩贡献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

海洋所人事处处长程培周介绍,在考核评价中突出研究成果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对于基础研究,不以论文数量为指标,引导科研人员实现重大突破;对于应用研究,则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社会的贡献等为标准。

此外,对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关键核心技术人员进行“预聘-长聘”管理,明确定量考核标准,结合同行评议和研究所评议,建立合理的流动机制。

海洋所为人才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和保障,让人才“拎包即入所”。比如采取协议工资制,匹配科研经费,搭建研究平台,配备研究团队,保证人才在人员招聘、博士后和研究生招收方面的需求。同时,协助解决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

70年人才建设之路砥砺前行。面向未来,海洋所以更加昂扬奋进的姿态汇聚人才力量。前不久,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洋人才公寓正式开建,将为更多人才在这里聚集提供基础保障。明年,落地青岛的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也将正式启用。

“未来,我们依托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实行‘双聘’、‘预聘-长聘’等制度,构建分类评价体系,组建研究组集群,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所工作;建立动态调整、能进能出、合理有序的流动机制,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等构成的海洋人才高地,为海洋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王凡说。

 

学生公寓

教学楼

建设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