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港大教授:秋冬新冠流感风险叠加,疫情防控只有两条思路 |
|
秋天已经到来,冬天不会太远。一些专家提醒,今年秋冬新冠与流感可能交织存在,让疫情防控变得更加棘手。
与此同时,流感疫苗接种工作已在国内部分地区陆续启动。但是,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今年秋冬的疫情防控就是两条思路:一是继续严格采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二是全面放开生产生活,同时大范围接种流感疫苗。究竟选择哪条路,需要尽快达成共识。”香港大学教授、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金冬雁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表示。
他同时强调,中国内地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还是一直很低,甚至在1%以下。由于接种率长期低迷,疫苗的产能也一直不高。
因此,“大规模接种流感疫苗,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可能会出现群众恐慌、疫苗缺货、疫苗产品鱼龙混杂等乱象。”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中国科学报》:我们国家一直对新冠病毒采取非常严格的防疫措施,为什么还需要担心秋冬季节的“第二波疫情”?还需要警惕新冠和流感交织存在的局面?
▲ 金冬雁:
针对新冠,国内秋冬季节的疫情防控将继续以“外防输入”为主,一旦有少数漏网之鱼,就及时开展精准防控和群防群控。这个关口中国已经守了很久,守得还不错。只要没有传染源,不管什么季节,都不会有新冠疫情出现。
针对流感,如果防控措施到位、保持社交距离,流感高峰也不会来——这一点很多国家已经验证了。但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大多数地区人们的生活几乎全放开了。因此今年冬天流感来袭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今年秋冬的疫情防控就是两条思路:第一,继续严格采取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这样流感高峰是不会来的,那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就没那么突出;第二,全面放开生产生活,那就最好大范围接种流感疫苗。
究竟选择哪条思路,决策层应该尽快达成一个共识,要有总体的规划和部署。
《中国科学报》:看起来,显然是第二条思路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更为有利,为什么还需要选择呢?
▲ 金冬雁:
因为接种流感疫苗,不是光靠呼吁就可以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都证明,大范围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大大降低流感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损失,还可以显著减少医疗开支,节约医疗资源。但为什么中国内地的流感疫苗接种率还是一直很低,甚至在1%以下呢?
一方面固然是观念问题。老百姓觉得流感跟感冒差不多,不愿意为此付费接种疫苗,或者对疫苗存在不信任的心理。
另一方面,相关的配套政策也没有跟上。我国香港地区会给医护人员、老年人和学龄儿童免费接种流感疫苗。
老人很好理解,不管是新冠、流感还是普通感冒,都很容易提高老人的死亡率。学龄儿童则是流感传播链里非常重要的一环。
很多小孩子得了流感,自己没事,回到家却传给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情况特别常见。给小孩接种了流感疫苗,整个感染率就会降下来。
综合来看,香港老人及儿童的流感疫苗接种率可以达到40%甚至70%。据我所知,不少国家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鼓励接种流感疫苗。
目前在中国内地,流感疫苗还属于需要付费的二类疫苗。除北京等少数地区外,也没有给老人和学生免费接种的政策。如果确定要践行第二条思路,就要考虑是否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开展有组织的免费接种。
但更突出的问题在于,由于国内流感疫苗接种率长期低迷,疫苗的产能也一直不高。短时间内,这个产能很难赶上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鼓励个人积极接种流感疫苗,一方面可能造成恐慌和疫苗缺货,另一方面,如果流感疫苗的生产监管没有跟上,也可能出现鱼龙混杂的行业乱象。
《中国科学报》:新冠和流感在症状上很难区分,面对两种病毒同时侵袭的风险,我们有没有可能把检测关口前移?能否通过检测进社区、进家庭来指导患者就医,缓解医院压力、预防交叉感染呢?
▲ 金冬雁:
检测能不能进家庭、进社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采样方法,二是检测技术本身。
先说采样,目前中国内地的规定是由专业人员去取鼻咽拭子或口咽拭子,这个自己在家当然是取不到的。但不少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都采用深喉唾液进行检测。
所谓深喉唾液,就是早上起床的时候,深吸一口气把鼻腔里的分泌物吐出来。这个采样在家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采样后,密封好,外包装消毒,快递到检测中心,或者交到一个集中点,都可以。
深喉唾液检测的准确性跟鼻咽拭子的差别不大,而且减少了受试者之间交叉感染,以及感染医护人员的风险,同时也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但这种采样方式,一来需要配套的规定和管理,二来需要医患之间的高度信任,需要受试者的积极配合,才能保证采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说检测方法本身,现在通用的核酸检测对设备和操作的要求都很高,这种方法不太可能进社区、进家庭。
可以考虑的思路有几种,一是抗原抗体检测可以形成类似试纸等产品走进家庭,虽然它的准确率不及核酸检测,但在感染者密度较大时,可以起到初筛的作用;
第二,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革命性的检测方法正在被提出,比如有些病毒分泌蛋白出现得特别早,以此设计的试剂也有可能帮助我们实现检测关口前移,但是目前这类方法大多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此外,国外有人在研究让狗嗅出新冠患者,可能大家听了会觉得很奇葩,但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现在最大的瓶颈是国内已经没什么疫情了,没疫情就没有市场,相关产品的研发动力可能不太够。
《中国科学报》:现在大家都把终结新冠疫情的希望寄托在疫苗上。您曾表示对疫苗要“谨慎乐观”,还有专家提醒“不要对疫苗抱太大希望”。最近关于疫苗的各种“好消息”似乎不少,我们是不是可以更乐观一点了呢?
▲ 金冬雁:
我仍然认为,现在要说任何新冠疫苗是否有效,仍然为时过早。我们看到,这些疫苗打下去,人体都产生了抗体。但究竟能不能防住新冠病毒感染,还需要三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说话。目前还没有一支新冠疫苗完成了三期临床试验。
更何况,历史上有些疫苗已经通过了三期临床试验,后来却发现有问题,比如登革热疫苗。
我们有句话说:什么是最好的疫苗?就是不得病的自然感染。可现在有证据表明,即便是自然感染,也可能防不住新冠病毒再次侵袭。
上个月,我们香港大学报告了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证明自然感染也不能提供完全的保护。当然我们这个病例二次感染时是无症状感染者,说明上一次感染还是提供了部分保护。
后来欧洲和美国也陆续报告了几个二次感染病例,其中只有美国的一个病例“二次感染”呈现重症,但这篇预印本论文有些问题没说清楚,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接收发表。
因此,即便有了疫苗,也不一定能完全防住病毒感染。如果疫苗能让感染者不出现症状,或不出现重症,就已经很好了。甚至接种疫苗后,能有一半的人不再感染病毒,也是可以的。我们对疫苗的期待本来就该降低一点。
当然了,“审慎乐观”,也还是有乐观的一面。至少目前看来一些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在安全性上是过关的,也表现出比较好的免疫原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