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表示,在研究生“入口”应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尤其是学科实力强的综合性大学,保研名额应当增加。
几乎就在同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发布通知,该校2021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只接受推免(保送)研究生。安徽省教育厅也印发意见,明确提出“加大接收校内外推免生力度”。
“推免生增多,考研的难度会不会更大了?”“跨考生是不是没机会了?” 在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预报名即将开始之际,围绕研究生推免政策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引发了诸多讨论。
本科出身越来越重要
在这些议论中,一个突出的声音便是,名校推免生比例的提升,是否损害了普通高校学生的利益?
湖北经济学院大四学生王雅本打算跨考某原“985工程”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硕士,但看到该校全日制专硕招生人数从40人大幅下降至22人,经过再三考虑,她无奈转向考学硕。“专业书突然多了两本,心理压力很大。”王雅说。
2020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341万,创历史新高。在研究生扩招18.9万的背景下,依旧有超过200万考生将成为“陪跑者”,其中,普通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学生无疑是大多数。
而有些普通高校即使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但对于这些学校辛苦了四年的“尖子生”来说,允许他们选择的范围依旧很窄。
湖北工业大学学生刘成握有其所在院系唯一的一个推免资格。受访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此前该系曾有学长秉着“非985不上”的理念,冒险报名校的推免生,但最终没有一所学校录取他。这个唯一的名额也由此被浪费掉了。“这对于刚获得保研资格的学校来说代价太大,可能会影响第二年的名额分配。”刘成说。
然而,另一方面,升学的烦恼对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来说似乎并不那么严重。
比如,武汉大学学生张君原本准备毕业后直接工作,但却意外“捡”来一个读研的机会。原来,其所在专业有几位同学都放弃了保研资格,决定出国深造,推免资格就落在了她身上。“之前根本没想过读研,突然有了这个机会也挺好,可以继续留在学校了。”张君说。
在读名校研究生这件事情上,普通高校和“双一流”高校学生要跨越的难度显然不同。
“由于非‘双一流’高校推免比例低,提高推免生比例客观上会使非‘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攻读‘双一流’高校研究生的难度增加。这也意味着本科高校的出身变得越来越重要。”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有高教研究学者如此表示。
优先考虑精英人才选拔
在《中国科学报》采访中,面对推免生比例增加所带来的压力,大部分非“双一流”考生并没有改变自身考研的意愿。比如在受访时,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吴杨便直言:“还是会考研。从我们这样的学校毕业,出去了也找不到好工作,相比之下,社会上的竞争更加残酷。”
然而,这样“残酷”的压力,是否有损教育的公平性呢?
“我国研究生推免政策首先有一个大背景,即目前原‘985工程’高校本科毕业生有读研意愿的比例很高,从结果来看,相当高比例的学生也获得了读研的机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沈文钦告诉《中国科学报》。
以北大、清华两所国内顶尖高校为例,目前其本科生平均每年读研的比例(包括出国)已接近80%,而哈佛大学每年本科毕业生直接读研的比例只有20%左右,相差很大。“从招生单位来看,这些学生在高考环节已经过严格筛选,大学期间又在相对更好的平台中受到学术训练,本科学业成绩能够反映他们的基本素质。”沈文钦表示,如果让这些学生重新花时间准备考研,部分学生会因此放弃读研或选择出国,导致生源流失,而这是招生单位不愿意看到的。
“保研的一个好处是比较可靠。能够得到推免资格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好,在学习上有连续性,没有空挡,后续学习也会更加顺利。”受访时,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喻海良表示。
以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为例,2020年,该院有500多名学生申请保研夏令营,获得面试资格者将近一半。其中,150人左右来自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顶尖高校学生肯定要留下,这很正常。学校排名不是很靠前,但学生所在专业很强的也会留下。”在喻海良看来,对于学校来说,通过推免录取学生无可厚非。“当报名人数很多的时候,自然要优中选优”。
谈及公平性问题,上述不愿具名的高教学者直言,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培养,优先考虑的不是公平,而是精英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对于这一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也提出了类似看法:“对于研究生而言,无论是学术型研究生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其‘公平性’内涵和我们一般讨论的本科生录取的‘公平性’有巨大差异。”他表示,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性,更多体现在给予具有潜力的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未来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与其天分和抱负相匹配的贡献,这是研究生教育公平性的核心。
让所有高校都能推免
事实上,在研究生选拔的道路上,没有谁是绝对的优胜者。对于手握考生“生死大权”的高校来说,自己也是生源争夺战中的“考生”。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院校的利益和考生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这是一个两难。”
如何破解困局?卢晓东认为,问题的本质在于,既有的研究生统一笔试能不能筛选出适当生源。
“就研究生录取而言,统一笔试并不是一项很好的制度。从研究生发展角度,研究生导师更多考虑的是生源的创造性、学术能力和研究潜力,但当下的统一笔试不大能考出这些重要的因素。”卢晓东表示。
但对于不具有推免资格高校的学生来说,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已然是他们提升学历的唯一途径。若放弃笔试,是否也就堵住了他们仅有的上升通道呢?
“未来,正确的发展趋势是所有高校都能推免,甚至把推免这项关卡取消,只在单一录取环节进行把关。而且,不仅仅是国内应届生具有申请资格,已毕业并参加工作的学生、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也可以自由申请。目前,在更加重视劳动教育的情况下,尤其要给予有工作经验的学生自由申请资格,他们是劳动者,在劳动中已经有了直面现实的经历。”卢晓东认为。
“根据普遍主义原则,学术界在选择人才时,主要应考核学生的能力和潜力,性别、年龄、阶层、院校出身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标准不应在考虑范畴。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角度,目前的推免办法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沈文钦认为,结合当下中国改革实际,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用于考研是必要的,要确保沧海遗珠不被遗漏。
另一方面,一旦放开推免,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将大大增加。“‘推荐免试’在文本表述上不是一个非常严格、清晰的概念,‘免试’的本质只是意味着免掉统一笔试,各高校、各学科仍会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科学的面试以及其他考试。”卢晓东提醒,在给予各高校和研究生教育单位更大自主权的同时,如何对他们的责任心有所约束,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学生为化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