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1 16:52:11
选择字号:
余翔:深耕知识产权领域的“知心导师”

 

 余翔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期间摄于欧洲议会前.jpg
 
余翔
 
不久前,欧洲科学院公布了2020年新当选院士名单,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德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中欧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余翔的名字赫然在列。
 
此次当选与他在德国马普学会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研究所(以下简称马普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从事访问研究、讲课交流等经历密不可分。
 
“多位欧洲资深知识产权专家对我取得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赞扬,还有几位前辈专家曾表示将推荐我参加欧洲科学院院士遴选。”余翔告诉《中国科学报》。
 
结合国家需求开展研究
 
余翔拥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正确目标的确立与长期不懈的努力。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逐步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向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靠拢。90年代初期,余翔曾在企业从事技术专利的转化应用工作,“我深感我国企业严重缺乏知识产权人才”。
 
于是,1995年,余翔毅然放弃在企业的任职,选择加入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从事知识产权科研和教学工作。“进入高校工作后,我一方面努力提升自己,通过深入研究,为国家的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为我国广大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咨询;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努力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和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需求。”凭着认真努力和扎实的成绩,余翔于1998年成为副教授,并于2002年破格晋升教授。
 
在学校任教期间,余翔不忘当初进入高校时对提升自我能力的渴望,1999年,他远赴德国慕尼黑大学,研究撰写博士论文。“因为德国是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积淀最深厚的国家。”
 
那时的余翔通过比较研究已经发现,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根据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对专利、商标、版权等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的权力耗尽,做出了不同的规定、实施不同的司法准则和海关执法规则。
 
于是,余翔将博士论文题目选定为《专利权、商标权耗尽及平行进口的法律经济比较研究》。“这项研究属于‘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范畴中一个极具神秘色彩且与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利益攸关的问题。”
 
“我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为我国相关立法和司法、海关执法面临的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即国内立法是否可以自主规定知识产权权力耗尽原则。如果可以,应当采纳什么样的专利权、商标权权力耗尽原则,才能更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余翔说。
 
基于这项研究,2001年,归国后的余翔率先提出,为保护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应当采纳“专利权的国际耗尽原则”,允许专利产品的平行进口。就在那一年的12月11日,我国经过15年的努力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作为德国洪堡学者,2004年,余翔再次奔赴德国,聚焦“专利战略与技术创新”研究。2005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工作。余翔受命担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专家之一,并提交了多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和建议。
 
维护促进国际合作创新
 
德国归来后,余翔不满足理论研究,又前往“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实践做得最好的国家”——日本,在北海道大学研究日本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战略,并集中研究日本企业的专利战略运用以及技术许可机构(TLO)的运作模式。
 
“日本在二战战败之后的一片废墟之上,很快成为世界创新强国和经济强国,与它重视和善于运用专利等知识产权战略密不可分。”余翔解释说。日本众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部,跨国大企业的知识产权部甚至有二三百人的规模。
 
“日本各个地方和高校的TLO,通常是吸纳企业为会员、针对企业会员的市场竞争需求为主,协助对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科技专家为企业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再由TLO代办专利申请、专利许可、收益分配等。面向市场需求的‘需求拉动式’研究开发,有效地促进了专利技术的适用性和转化应用率的提升。这些都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余翔说。
 
国外的留学与学术交流经历,让他愈加清楚地知道,要进行与国际相关的研究,必须开展国际合作研究,才能在理论上形成“求同存异”的认识、在实践上达到“减少摩擦”的效果。他先后受命担任中美政府合作项目“清洁能源中心”、中欧政府合作项目“二氧化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的中方知识产权专家组组长。其牵头联合制订的“关于知识产权分享和利用的技术管理计划”等,有效地维护和促进了国际合作创新的顺利开展。
 
培育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
 
“目前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的关键阶段,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多变。运用知识产权战略支持和引导创新发展,对于国家开放发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都非常重要。”余翔说,“我国亟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宽广国际视野、不变中国情怀、精锐专业能力的知识产权高级专门人才。”
 
他每年都会推荐研究生前往德国马普所、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海德堡应用科技大学等全球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和研究。
 
对于每位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余翔都提出了要求。对入学新生,他提出“成功三要素”的要求,即“明确正确的目标+具体可行的措施+持之以恒的坚守”;对博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则会提出“选题三结合”的建议,即“结合个人兴趣+结合专业背景+结合导师课题”。
 
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邱洪华曾师从余翔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本科专业是经济法,在银行有多年的从业经历,余翔建议他从银行商业方法专利性和银行专利战略等方面开展学术研究。
 
邱洪华至今难忘,在学业即将完成的最后一年,农村老家在经济上面临无法支撑的困难,“余老师不仅在言语上宽慰和关心我,还给我提供经济上的资助,让我挺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邱洪华在博士毕业后,选择高校教师作为职业方向,“我希望能像老师一样,为国家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曾在某企业担任副总的王华比邱洪华晚入师门。放弃不菲收入攻读博士后,生活的落差让王华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余老师多次不厌其烦地与师弟进行谈心和沟通,奠定他追求更高学术理想的信念。最终,他不仅克服了心里的矛盾,还成为我们科研团队的优秀代表。”邱洪华回忆说。
 
与学生一起参与体育运动、散步、一起午餐,以及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晚餐会……余翔对学生的细心与耐心也让他获得“知心导师”的称号。“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只要老师始终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放在首位考虑问题,学生就更有可能成长为优秀人才。这也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关键所在。”余翔说。
 
带着自己的育人理念,从2005年创建中德所,余翔就确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的研究所文化,把“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联系实际、顶天立地”作为研究所核心理念。
 
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战略上高瞻远瞩,战术上却聚焦于企业。“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就是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余翔说,在WTO一揽子协议框架下,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和关贸总协定(GATT)、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一起构成三大支柱。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就是国际贸易最重要的规则之一。如果市场主体不懂得或者不善于精准创造、有效运用、合理保护和科学管理知识产权,就不可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有利地位。
 
多年来,他带领中德所/中欧院团队,为国内许多行业的众多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战略咨询服务。“比如,浙江鑫宙竹基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数年来开展的专利挖掘、专利布局、专利战略制定等,为公司的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及其系列产品在菲律宾、尼泊尔等国开展合作,奠定了主导权。”余翔举例说。
 
对于未来,余翔希望能够在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立过程中,为完善我国相关的立法、司法和政策建言献策,同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卓越知识产权人才,做出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