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琳 苏克治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8/11 8:43:52
选择字号:
蹇锡高: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材料

 

一大早,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蹇锡高照常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虽已年过七旬,但他丝毫不显疲态。“我常对学生说,做科研是探索未知领域,遇到困难很正常,不要把科研当成苦差事,要迎难而上。”蹇锡高笑言。

多年来,“天天好心情”是蹇锡高的口头禅,身边人无不为他的开朗、豁达所感染。

蹇锡高出生于重庆江津,父母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个中辛酸,不言自明。“知识改变命运”的念头,从小就深埋他心底。

新中国成立后,江津办起了学校,蹇锡高走进了校园,父母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了文化知识,一家人的日子慢慢好起来。

在学校里,老师一直告诉学生:只有科技发展才能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科技是什么?年幼的蹇锡高知道是知识改变了家庭的命运,让每个人过上了好日子,所以“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愿望就此萌发。“崇尚科学要从娃娃抓起,我特别理解为什么要提倡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蹇锡高以自己的经历为例,鼓励更多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1964年,蹇锡高顺利考入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高分子化工专业。自此,一直专注于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及其加工应用新技术研究。

传统塑料的突出优点是质轻、易加工,弱点是不耐高温,但航空、航天等许多高科技领域,恰恰急需轻质高强耐高温的材料。蹇锡高带着使命感一头扎进去:“很多事情看似不可能,但只要找准问题,再解决问题,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科研的乐趣。”

说话间,蹇锡高从随身背包里拿出几个黑色的样品部件介绍起来:“这就是我研究的高性能工程塑料制件中的一种——采油用的抽油杆扶正器。”这些部件互相敲击,会发出类似金属的声音,但这其实是塑料制品。

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小部件,着实耗费了蹇锡高许多心血,但他却觉得妙趣横生,犹如游戏闯关。

蹇锡高介绍,这是以新塑料为基体的复合材料制品,比普通钢的强度高,耐腐蚀、耐磨,可在250摄氏度高温下使用超过一年的时间,而以前用其他材料制成的同样制件,使用寿命却只有3个月。目前,该扶正器已开始应用于国内多个油田。

乐在科研中,蹇锡高一路高歌猛进。在国家“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五”863计划以及省市重大项目的支持下,蹇锡高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首创性地研制成功含杂萘联苯结构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既耐高温又可溶解,是目前耐热等级最高的可溶性高性能工程塑料,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些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深加工产品,由于在高温下仍能保持高强度、高绝缘、耐腐蚀等优异综合性能,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核能、石油化工、环保等高技术尖端领域和民用领域,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成果的重要价值也受到了肯定,他于2003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获中国专利金奖、2016年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等,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在他获得的30余项发明专利中,有两项专利被评为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

蹇锡高说,自己的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从实验室走到工厂再到市场,走出了产学研一体化之路。多年来,他率领团队开发的3个系列10多个牌号品种,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已有年产100吨规模的新型高性能树脂合成中试基地、年产500吨规模的工程化生产装置和高性能树脂及其复合材料深加工应用示范研究中心,年产2000吨规模的生产线正在建设中。实现了从开发、生产到应用的一条龙配套发展,应用领域正迅速扩展。”

在蹇锡高的带领下,他们团队不断创新发展,使我国在高性能工程塑料领域真正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走到了世界前列。因他的专利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有外国机构多次提出要高价收购,但他一一婉拒:“科技强国才能挺起民族脊梁,我的科研成果能为祖国发展效力,比什么都重要。”

“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蹇锡高心里的目标从来没变:振兴民族工业,做中国自己的高性能材料。

本已过了退休的年纪,蹇锡高却依然斗志不减,工作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作为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蹇锡高在自己所在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温入党初心活动中,郑重写下这样的话:“我入党40多年,从未忘记入党誓词,作为科技工作者,要为满足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余生一切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