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马学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7/19 9:42:16
选择字号:
广州分院获广州地区“讲科学 秀科普”多项大奖

 

 

7月17日,以“科技战疫、创新强国”为主题的2020年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总决赛在广东科学中心举办。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任多、寇璇、吴琪琪等10人获得大赛一等奖,并获授“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称号。此外,寇璇获最佳形象奖,刘世洋获最佳口才奖,庄官政获得最具网络人气奖;中科院广州分院(以下简称广州分院)等13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广州地区“讲科学、秀科普”大赛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参赛规模呈现逐年扩大趋势。本届大赛由广州市科技局主办,经过预赛层层选拔,最终19个代表队的134名选手进入决赛,参赛人数创历年新高。据悉,广州分院、广州市民政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均属首次组队参赛。其中,广州分院系统单位共有11位选手参加决赛。

选手科学素质高

在大赛舞台上,广州分院11位选手围绕地球化学、生物医药、防疫抗疫、清洁能源等科学研究领域,巧妙应用各种多媒体手段,生动有趣地讲解科学知识。他们从《向石头要石油》《地球里面有什么》《海上雄“鹰”》《神秘的氙气》,到《全氟化合物》《玛雅文明的神秘之色》……短短4分钟的讲解,让一个个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其中,寇璇以《“仙”风道骨》为题讲解神秘的氙气,氙气在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的研究中有着重大意义。

来自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庄官政从玛雅文明中神秘的颜料“玛雅蓝”入手,深入解析玛雅文明在科技上的发展成就,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玛雅蓝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通俗地解释了为什么玛雅蓝的颜色鲜艳并能够长久保存,并提出了借鉴古人的智慧为我们的现代生活服务。

刘世洋、梁天分别讲解了《全氟化合物——你身边的“隐形杀手”》《向石头要石油》。两个报告均来自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内容,该实验室主要在深层油气资源与评价、非常规油气资源与评价、环境有机污染过程与风险管控原理、大气环境化学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原理等四个主要方向开展研究,为国家能源安全供给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来自广州分院系统单位选手获大赛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3名,同时获得“最佳形象奖”“最佳口才奖”和“最具网络人气奖”。华南植物园任多、广州能源研究所寇璇分获总决赛第一名和第三名,两人同时获得“广州市十佳科普使者”荣誉称号。

志愿者积极参与

华南植物园本次推荐了2名科普志愿者参赛,她们分别讲解了疫情期间意外走红的病变植物——菰米,战疫网红中草药——黄芪与藿香。

科普志愿者任多是一名警察,自2019年加入华南植物科普志愿讲解组后,她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到华南植物园为游客讲解植物知识,并在讲解中加入她所擅长的古诗词,将植物知识与植物文化巧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讲解风格,吸引了众多的游客粉丝。

“科普就是我的广场舞。”科普志愿者陈敏在本次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她是一位优秀的中学教师,退休后不忘初心,发挥余热,2018年成为华南植物园首批科普志愿讲解者之一,在社会大讲堂上继续传道授业,不遗余力地传播科学知识。“我做科普的本质就是尊重内心的感受,这件事让我快乐,让我充实。”陈敏说。

据了解,华南植物园自2018年起成立志愿者团队,两年来从近千名报名者中通过筛选面试,同时为志愿者们提供了各种专业的培训20多批次,累计培训达800多小时,培养了213名优秀的志愿者,为公众提供科普导赏上千场次,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科学普及,我们在行动

作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广州分院联系中科院在广东、湖南、海南三地共10家中科院直属单位。目前建有科普及教育场馆与基地10余个,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普科研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等省级及以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6个。

1997年,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科协率先共建“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开创了全国科普基地建设的先河,先后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等30多个各类科普基地,带动了广东省乃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为我国的科普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州能源研究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普基地,拥有530㎡的科普展示厅,4500平米的科普广场。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地学与资源科普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一家以普及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保护知识为主的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十佳科普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及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2020年7月成为中国地质学会首批合作共建地学研学科普基地。

据介绍,广州分院将深入推进实施“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推动建设一批科学传播基地,推动开展系列科普品牌活动,围绕重大创新成果和科研进展,开发系列科普产品,向社会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