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杨国梁团队与日本福冈大学教授Fukuyama合作,在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监测的研究方法方面获新进展,该研究对中国48个最大的钢铁企业产能利用情况进行监测,首次将“副产品”技术引入到产能利用率监测的实践之中,并区分了引起污染物排放和不引起污染物排放的输入,提出了一种新的产能利用率监测方法和模型。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运筹学杂志》。
美国学者Ragan在1978年指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是指在固定时间内使用给定的输入资源可以生产的产出量。随后,针对不同产业和行业的生产能力问题进行了越来越多研究。然而,大多数关于产能利用率的研究都没有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联系。杨国梁和Fukuyama在2018年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产能利用率测度指标,但由于指标自身的局限,不能直接用于中国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测度实践之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杨国梁团队提出了一种研究中国钢铁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时考虑好的和坏的产出以及投入和产出的直接关系,定义了中国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产能过剩的测量方法。考虑到Ragan的定义,该研究将钢铁企业的产能利用率视为企业可以从其已有生产能力中产生产出的程度,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之间的偏差。这种新颖的方法是专门为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测度而开发的。同时,该研究还定义了产能过剩的概念,并提出了如何实现产能最大化的方法。
据杨国梁介绍,新方法可使我国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监测更科学、有效、贴合实际,主要体现在可以通过新模型、新方法的特性刻画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产能过剩以及那些投入要素过剩等各类情形,更好地为钢铁行业相关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支撑。此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制造业分行业,例如:纺织、造纸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jor.2020.06.01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