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6/16 14:19:40
选择字号:
福大:卓越毕业生的“顶石”之路

    学生1..jpg 

 

在卓越毕业生项目成果展示会上,谢承乐向专家汇报毕业设计成果及项目实践收获。

 

导师指导6.jpg  

 

企业项目导师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设计图纸指导学员。

实地参观1.jpg 

导师团队带领学员到工程实地进行参观学习和现场调查。

 

    推开“陈宜言设计大师工作室”大门的一瞬间,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潘学良的内心有些激动。

这个占地200平方米的工作室,仅学生讨论区就有120平方米。它将企业的研发中心搬入校园,企业高工亲临指导、视频会议直接连线企业人员、学员高频次演讲等,形成的“小气候”与仅隔1500米的校园完全不同,“让人从心底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不久前,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启动第二批校企联动打造卓越毕业生项目。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是以卓越毕业生的身份加入其中,潘学良还是有一种别样的自豪感。

“我们想借这种模式,解决本科生教学培养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怎样与用人单位顺利结合、过渡,这也是顶石课程的收尾工程。”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挺说。

找到“顶石”

“顶石”是建筑学的术语,是在建造拱桥、拱廊等过程中,为增强整体结构力而在建筑物顶端架设的石头。完成了这块石头的搭建,建筑工程才算顺利完工。

后来,引申到教育领域,意指本科生教育最后阶段所开设的这门课程,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本科期间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力”。

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出现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学生所学知识支离破碎、教育培养标准下滑等问题。1998年,博耶报告提出改革意见,其中便包括“将顶石课程作为本科教育的顶峰”,呼吁本科教育开展项目研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素质等。

顶石对于土木工程学院的师生,再熟悉不过;顶石课程怎样开展,他们也有自己的探索。

“部分专业课相当于搭拱桥两端,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当于顶石。我们要利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将前期知识内化,最终转换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素养。”张挺说。

从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几乎都是在大四第8学期进行,事实上证明时间略紧。土木学院将时间提前了一年,即大三第6学期,让纳入卓越毕业生项目的学生接触工程问题“真题真做”。

如何做到“真题真做”?自2014年以来,福州大学采取“腾笼换鸟”的策略,将福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楼里原有的师资请出来、仪器设备搬出来,并把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50多家企业引进去。陈宜言设计大师工作室便是在2018年入驻大学科技园。

纳入卓越毕业生项目的学生,拥有高校教师、企业高工双导师。两类导师共同为学生筹划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顶石课程的经典模式是项目化、小班化教学。第一批入选陈宜言设计大师工作室的学生有10人,在这里他们面对的是桥梁、市政、道路、地下工程等实际课题。跟着设计师、施工方学习施工方法,前往实习基地学习无人机操作,让第一届学员、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谢承乐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学习快感,也找准了自己将来的职业方向。

环环相扣

开展顶石课程,高校也面临着人才培养中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探索中,他们发现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比如,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在做道路勘测和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BIM建筑信息模型的知识,而原来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涉及,学生第8学期自学也来不及。发现这一问题后,校方及时提供了一个灵活的解决方案——学生可通过前序课程体系中设置的6个选修课课程学分,在第6学期提前学习所需的软件,既实现了个性化培养,又不会过多增加课业负担。

“顶石课程是最后的融合,之前的课程很关键,就像是一块块模块拼接在一起,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无法推进,体现了环环相扣的特点。”张挺说。

除了课堂知识之外,福州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张友坤认为,非技术能力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尤为重要。

他将该校人才培养归纳为“福三多”——多能力、多模式、多岗位。“多模式、多岗位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培养多能力。”土木学院卓越毕业生项目的开展,就是该校多岗位人才培养的典型。

非技术能力中,张友坤尤其看重的是创业能力。其他高校还在纠结于怎样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之时,福州大学就已提出了岗位创业能力。“它的基础就是岗位胜任力。有了岗位胜任力,学生未来才有独自创业,或在大公司研发团队里创业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多岗位人才培养可以分为4站。第一站,实验室;第二站,竞赛;第三站,研发中心;第四站,生产一线。

事实上,该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也大抵遵循了这样的轨迹。潘学良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大一、大二就跟着导师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曾翻“箱”倒柜将万达广场顶层的水箱调研了个遍,也曾在“深水杯”全国大学生给排水创新大赛上获奖。如今大三加入卓越毕业生项目的他正在“真题真做”,进行平潭环岛路综合管廊给排水设计。

“我学会了既不打扰校内外导师又解决自身问题的沟通技能,又明白了‘不要一个人过度纠结于一个问题,而要分享出来看他人是否已找到答案’的道理。”潘学良兴奋地说。

“+”的效应

企业导师+高校教师的模式,在人才培养中产生了化学反应。

谢承乐告诉《中国科学报》,企业文化并不是从入职时开始渗透,而是学生进入卓越毕业生项目的时候,就开始接受某家企业文化的熏陶。他犹记陈宜言在启动仪式上介绍“逢进必训”及导师制的企业文化。“我们还要到工程现场接受培训,就像正式员工一样开展培训。”

包括谢承乐在内,10名学员有9人毕业后留在深圳市政院工作。深圳市政院、福州水务集团、中建五局等企业方对学员的评价是,上手不输于硕士生,甚至比一些“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还要好;甚至承诺“有多少学生就配多少导师,有多少学员毕业就要多少人” 。

与企业的合作,也改变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传统认知。土木学院教师杨丁颖表示,从前学生们认为工地上很艰苦,需要亲自动手拌混凝土、砌砖,到了实地才发现,工地跟办公室一模一样。学生到了现场拍照后,拿回家给父母看,又改变了家长对土木工程专业的认知。

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土木学院还特别开设了项目施工管理课程。然而,教授该课程的两名教师即将退休,很难马上补上相关课程教师。校企一对接,引入企业导师,难题迎刃而解。“企业导师的到来,就连新教师培训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张挺说。

他相信,会有更多“+”的效应出现,“这是一种新工科人才培养中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顶石之路还会越走越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