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王光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7 16:46:48
选择字号:
侯建明委员:医学教育质量下滑,亟需“踩刹车”

 

“尽管社会对优秀医学人才的需求依旧迫切,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学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正在‘滑坡’。”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侯建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科学专业的特殊性来看,高等医学教育必须是精英教育。高等医学学府所培养的合格医生必须是同时具备适合新型医学模式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执业医师通过率仅仅20%~25%。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支持、政府投入不足,还应该反思高等学府的人才培养制度。

医学教育存在“短板”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多数是“以学科为中心”,内容专业性强,缺乏多样性,容易造成与“文、理、工”等非医学学科的割裂与壁垒。同时受制于师资和专业结构限制,医学院校的选修课也几乎都与医学相关,群体知识结构雷同,个体学科基础薄弱,容易导致医学生整体观念不足、学术视野狭窄等。

“这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侯建明直言,科技发展使医学的治疗价值与人文属性日益分离,“医者仁心”逐渐被“工具理性”所替代,医疗仪器设备成为横越在患者与医生之间冰冷的高墙,医患之间渐行渐远,甚至出现了“伤医、杀医”的恶性医闹事件。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预警发布机制、防控措施及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等存在多方面短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三千多个大专院校中,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或学院的大学仅有80余家,每年培养公共卫生专业本科生仅7000人左右,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

“而公卫体系盈利小、支出大,且专业人员薪资微薄、社会地位偏低,直接导致公卫人才严重流失。”侯建明说。

多管齐下育“全才”

鉴于此,侯建明建议,应加快医学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医学人才。

当今世界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大多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能让医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学科融合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学科合并,需要多学科教学体系的沟通融合。”侯建明认为,通过实验室、小组活动、特色课程等方式将理科、工科、医科等相互割裂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知识融合、相互协调的新型课程。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医工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

人文教育也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此,侯建明表示,首先,医学院校应当配备专业的医学人文教育师资队伍,树立医学生“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其人文精神。其次,在医学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实践课程,包括“模拟医患”的小组情景实践,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送药、助老、爱老等公益活动,通过切身实践具化职业道德,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第三,医学生还要主动地提升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让患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病情。

此外,侯建明还建议,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性,鼓励高校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预防医学的比重,提升到与内、外、妇、儿等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将预防医学的授课时间提前到步入临床实习之前,以便于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实习中对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加深理解。并增设预防医学的实践课程,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开展预防医学现场教学,树立医学生公共卫生医学观念。

此外,结合大数据和信息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医疗的背景。侯建明认为,在医学教育中积极发挥人工智能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教学结合,节约教育成本,还能实现基础医学图像化、技能操作视频化,通过数字化技术全息模拟分子运动、器官病变、技能操作、手术过程展示,最大限度地解决临床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与教学不同质等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