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徐竞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5/25 14:08:20
选择字号:
人才!资金!制度!
——代表委员热议公卫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坚决守护人民健康”——这段出现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既是严正的要求,也是庄重的承诺。

新冠疫情是一场大考。第一阶段的“成绩单”凸显了中国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人民的力量,却也暴露出公共卫生安全存在的短板弱项。后疫情时代,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如何浴火重生?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从“人才”“资金”“制度”等方面出发,各抒己见。

人才:抓教育、保待遇

今年2月,教育部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专业因“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而成为主要扩招的专业。

然而,“同样是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总体比不上临床医生。”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章晓联对《中国科学报》说,“一些医学院校甚至根本没有设置公共卫生学科,或者虽然有这个学科,却是一个弱势学科。”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公卫体系人才缺失的源头问题。要打造一支强大精干的公共卫生 “专职队伍”,就必须从这个源头抓起。

章晓联建议,必须加强高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比如传染病救治、重症监护救治,实验室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还要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重类创伤的救治能力。

当然,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这个专业,还需要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模式。

“公卫工作人员的职称论定,应当依据他们对国家传染病防控及应急工作做出的实际贡献,而不要仅仅看他们发表的论文。”章晓联说,“要重视这支队伍的力量,也要提升这支队伍的待遇。”

资金:增投入、扩渠道

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临床占95.3%,而公共卫生仅占4.7%,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仅69元——自2010年以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减。

“基本公共卫生投入不足,无法适应需求。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在大会上发言道,“部分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名存实亡,设施简陋陈旧,检测能力低下,导致疫情发生后,无法做到基本监测,从而贻误防控时机。”

黄改荣建议加大财政投入,以保证基层公共卫生系统的配置先进,技术领先。

除财政投入外,还有什么途径能为公卫体系投入“开源”呢?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行长郭新明建议,可以适当引导金融资源参与公共卫生服务供给。

“一方面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贴息、再贷款再贴现等扶持救助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进入公共卫生领域;另一方面要创新模式,把政府、市场、企业、金融及社会各方力量结合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上来,形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合力。”他说。

制度:顺流程、助吹哨

“防控重大突发疫情要诀在‘早’,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关键在‘快’。”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助理岑旭在大会上发言,“相比国家层面采取全面防控措施,及早采取局部措施精准防控,工作要主动得多、影响要小得多、效果要好得多。”

岑旭认为,疾控部门的使命担当表现在勇于排除干扰,吹响疫情预警哨。

“强化直报系统的功能作用,优化现有疫情监测系统的新发传染病上报、确诊和发布流程。”他进一步强调,要建立新发传染病“闻风奏报”的免责机制,对人为干扰登记备案的行为,要有追责机制。

“建议县级以上疾控机构一旦发现征兆,上报本级人民政府的同时,也要直报国家疾控中心。”岑旭说。

在畅通信息上报渠道的同时,更有必要强化疫情信息的综合研判。岑旭建议,在国家、省、市三级成立常态运行的高级别疾控专家委员会,构建上下一体联动的信息收集、反馈、研判机制,做到医生临床诊断预警信号第一时间向疾控部门反馈,疾控专家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采集数据信息,综合研判结果及防控建议第一时间直通决策层,以便高层及时作出科学决策、精准提出防控举措。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