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家原创性发现人基因组“暗物质“ |
有望开发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肽类药物 |
5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宏林团队在《科学—进展》发表了题为《长链非编码RNA-155编码的微肽通过调节抗原递呈抑制自身反应性炎症》的研究论文,报道了课题组原创性地发现人基因组非编码区编码多肽miPEP155,能够调控炎症环境中树突状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对小鼠类银屑病与多发性硬化症(EAE)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一多肽有望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性药物。
传统观点认为非编码区基因不编码,所以也被称为“暗物质区”,但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前体及其他的长链非编码RNA含有的微小开放读码框也具有编码多肽的能力,一般小于50个氨基酸长度的肽链被称为多肽。这些“非编码区”编码的多肽甚至超过了目前已知所有蛋白的种类,极大拓展了人们对于体内多肽及其功能的认识。
研究人员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数据库Ribo-seq结果,发现了人树突状细胞(DCs)中“非编码”基因microRNA155 host gene存在编码多肽的潜能。进一步通过CRISPR技术、定制抗体等手段后,首次证实了人“非编码”miRNA前体能够编码多肽,并将这一多肽命名为miPEP155。研究人员发现miPEP155在DCs中的互作蛋白HSC70,HSC70是一种分子伴侣和热休克蛋白,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折叠、装配、转运和降解,维持细胞热耐受,调节细胞内突变蛋白的表达等。近年来,HSP肽复合物激活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体外研究发现,miPEP155可特异性地与HCS70绑定,大幅降低炎症环境中DC细胞MHC-Ⅱ的表达和转运水平,从而调控其抗原提呈功能。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复发性皮肤免疫性炎症,这个病并不致死,但大量的皮屑常使患者瘙痒难耐、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其生活品质,而且表皮结痂影响患者的外观,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及工作。研究人员发现,在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类银屑病模型中,miPEP155治疗显著减少了皮肤的厚度和真皮中的炎症细胞浸润。miPEP155可能通过抑制DCs抗原提呈这一机制减轻了银屑病模型的发生发展;在另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小鼠多发性硬化症模型中,尾静脉注射miPEP155同样大幅度减缓减轻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策略。
王宏林课题组利用分子生物学及抗体检测的方法在世界范围里首次发现了并命名miPEP155,且在两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小鼠模型上明确了其生物学功能,有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未来,团队有望对miPEP155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其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最终成为一种靶点明确、疗效明显、低毒副作用、成本低廉的原创性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多肽类药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az205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