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4 22:14:35
选择字号:
一手防疫情反弹,一手抓复工复产
应急+常态化防控是当下应对疫情的“上策”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不仅基本阻断疫情传播,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为全球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

“当前,我国既面临新冠肺炎输入病例的不断发现,存在疫情反弹风险的复杂情况,又面临必须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迫切需要。”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杨维中表示,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新的一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登了他的一篇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由应急处置转入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思考》的文章。

该文章指出,预防控制工作将是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输入传染源风险或将较长时间存在

采访中,杨维中指出,目前全球还处在大流行状态,持续时间尚无定论,所以输入传染源风险将会存在较长时间。“只要全球疫情没有完全控制,我国将持续面临出现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

根据卫健委官方网站的数据,截至4月22日24时,我国境内现有确诊病例959例。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境内出现一定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导致“隐匿”传播,是今后发生疫情的潜在风险之一。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观察到新型冠状病毒有明显的变异,还需要长期严密监测其致病性和毒力的变化。”杨维中说,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传播途径容易实现。随着各地复工复产以及陆续复课,人群聚集性增加,人际距离缩小,如在管理和防护上有漏洞,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就会增加传播的风险,甚至出现聚集性疫情。

此外,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群普遍易感。“因为人类没有预存免疫力,一旦大流行过了,人群建立起免疫屏障,便会终止流行,之后便进入散发流行。”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常态化防控必不可少

基于目前人类对新冠肺炎流行特征认知不足,以及全球大流行趋势难以估计的事实,同时考虑到复工复产的迫切需求,杨维中认为,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不断对国内外疫情新变化进行评估和研判,不断调整防控策略,分类分期分区,逐步将疫情处置状态从全面应急处置转变为应急处置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的状态;二是要逐步有序的将疫情防控模式从群专结合、群防群控为主转变为群专结合、以专为主的常态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常态化防控状态下的主要措施有:建立高度敏感的新冠肺炎常年监测系统、建立新冠肺炎“外防输入”常态化机制、企业、机关、学校等社会机构和部门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公众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组织开展科学研究。

杨维中认为,当前要尽快组织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与血清抗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追踪观察,了解人群感染和免疫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分析研究病毒基因变异情况,为预判疫情发展趋势和优化下一步防控方略提供科学证据。

同时,还要加强病毒生存环境、致病机理、传播途径与流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深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应急处置要跟得上

而一旦出现防境外输入病例漏洞,无症状感染者或病例“潜入”后引起续发病例,或者本土潜在传染源发生传播,有可能造成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杨维中认为,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以最果断最严厉的处置措施,把疫情之火扑灭于星星之火阶段。

当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连续多天出现新增病例零报告,但是对新冠肺炎疫情未来的结局仍然不确定。“在过渡时期,需要制定一套与发病水平相适应的应急反应标准,科学有序地处置新冠肺炎疫情。”杨维中说。

比如,低水平发病时,只作为常态医疗工作处置;较高水平发病(包括小规模的聚集性疫情),即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一般事件,则需局部的应急响应;而在高水平发病(包括较大规模的聚集性疫情),即转变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需要省级做出应急响应。要依法依规管理卫生应急工作。

同时,国家还应该借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苗研发成功经验,发挥举国优势,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协同开展新冠肺炎疫苗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审批、产能设计进程。

“尽快制定新冠肺炎疫苗应用策略,确定疫苗预防接种的目标人群和优先次序,争取早日给重点人群接种。”杨维中提醒,还要做好口罩、防护服、呼吸机、ECMO、检测试剂、检测设备等物资、设备、技术能力的储备。“即使再发生大规模的暴发疫情,也能保证充足的医疗资源,避免发生医疗挤兑的‘次生灾害’。 ”

“但即便新冠病毒长期存在的话,也不等于长期大流行,所以,公众不必恐慌。我们也坚信,随着人类对该病毒认识的加深,一定会有有效的防控措施来应对。”徐州医科大学教授顾兵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终将会过去,不管它是来去匆匆,还是长时间存在,每个人都不能对新冠病毒掉以轻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