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春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4/21 13:00:57
选择字号:
云端化的双创教育“危”中有“机”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国高校师生第一次面对寒假结束却无法返校的情况。高校必须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挑战一,高校教学全面云端化,对双创教育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双创教育强调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全覆盖。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予以贯穿,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的全覆盖。教育形式的改变使得“全覆盖、全贯穿”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有互动,但毕竟无法与面对面的授课效果相比。

挑战二,双创教育的实验实践基本停滞。双创教育需要开展大量实验实践,疫情隔离让该环节受到了严重冲击。例如,训练营、双创基地的活动因学生不能返校而基本停滞;学生的某些需要在实验室里或田间地头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也不得不一次次延期。

挑战三,前所未有的疫情对中小微企业冲击最大,不少创业企业因两个月无法正常运转而举步维艰,这会让原本打算创业的学生更忌惮迈出创业步伐,转而去寻找更稳定的就业或升学途径。

面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高等院校的双创工作无法延期,也不能停滞,必须做到“疫情防控不放松,双创教育不断线”。

特殊的疫情场景教育促进了双创精神的传承。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就要敢想敢做,危难之时方显身手,挑战危难勇立潮头。双创教育更应该着重双创精神的教育,而不仅仅是几门知识与课程的学习;能真正创业的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大多数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敢想”“会创”的精神。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教师不退缩、不畏惧,主动思考,勇当“十八线主播”,将这种“办法总比问题多”的精神传承给学生,共同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对策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双创精神教育。因此,可以说全国高校在线教育顺利推行,也就是一次大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师生合作攻坚克难的成果。

在线教育平台升级了双创教育手段。以往各高校的双创教育基本以校为单位,教学活动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开展。疫情期间线上模式获得了实质性突破。

一方面平台升级,打破学校甚至是省市的边界。例如,浙大牵头的中国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各省区市的创业俱乐部等积极搭建平台,定期开展讲座、直播课及双创类交流活动。

另一方面,在线教学也得到了强化。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创业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为超过5000名学生的必修课,通过组建的课程群和课程圈子,让全年级学生同时在线上课交流,并且可以多师同堂讲授。课堂内容支持随时回看,课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课后利用圈子学生可以跨学院、跨专业自由组队,找项目、找队员、找导师;在线教学互动形式多样,圈子互动、弹幕留言、连麦交流等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更多互动选择。

线上资源共享,助力双创质量提升。疫情前,高校的普遍做法都是教师外出参会并听取专家报告后,回来向本校师生传达报告精神。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打破了这种模式。在线平台上,每周均有大量免费专家讲座、选手和企业家分享、天使投资人交流等活动,每次分享数千师生同时在线聆听与互动。笔者也参与了多场报告的学习,为济济一堂师生共学同创的场景激动不已。很多学生反馈,直接听专家的报告,对自己很有激励,特别是几千人同时听取同龄人的报告,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机遇不会从天而降,只会更垂青有准备的人。

另外,线上跨省份多校同学模式,还直接促进了创业合作。团队合作与沟通是双创者不可缺少的品质,创新创业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双创教育工作亦然。在线教学模式让团队协作成为可能,不论是多师同堂,还是多生组队都助力于直接打破院、专业、学校甚至省市界限,让双创火花得以更闪耀的迸发。

疫情终将会过去,高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还需持续发力。比如,线上线下模式全融合,持续挖掘线上模式的“宝矿”,实现教学—实践—孵化全过程信息化,推进课程—大赛—实践基地管理的一体化。加强师生联系,从原有的弱联系向强联系进化,从阶段性联系向持续性联系过渡。资源积累,通过教学、实践的一体化的持续推进,发掘有双创潜力的学生和团队,并实施持续跟踪与培育,实现从在校学生、毕业校友到创业团队的全覆盖。

(作者系三峡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院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