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贝锦新联合国际研究团队,率先完成了首个大规模鼻咽癌患者生存相关的遗传学研究,发现RPA1基因变异与鼻咽癌患者总体生存期长短相关, 并进一步研究了RPA1生物学功能,说明其可作为鼻咽癌预后分子标志物和放射治疗增敏的潜在靶标。相关研究3月20日在线发表于《尖端科学》。
研究人员纳入2003年至2015年就诊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5008例鼻咽癌患者,并联合自2008年至2018年就诊于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的545例鼻咽癌患者,具有研究队列规模大、时间跨度长等优势特点。2012年起,他们利用芯片技术获得全外显子范围的遗传学信息,通过关联分析和两阶段多个独立人群样本相互验证,发现位于17号染色体上RPA1基因3′-UTR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31636与鼻咽癌患者总生存时长呈显著关联,携带风险等位基因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了33%。
该研究发现,位于RPA1基因3′-UTR区域的rs1131636位点对RPA1基因的表达起重要的调控作用。体外细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RPA1表达上调能够促进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并且提高其对放疗的抵抗性;动物实验结果也证实了RPA1表达上调能够提高鼻咽癌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在复发患者肿瘤中,RPA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RPA1在鼻咽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rs1131636位点等位基因C提高与miR-1253结合能力,抑制其上游基因RPA1的正常翻译,降低RPA1蛋白水平。这些结果提示,相比于rs1131636-CT和-TT基因型,携带-CC基因型患者肿瘤在miR-1253作用下,RPA1表达水平下降,放射射线敏感性提高,肿瘤恶性程度降低,预后情况良好。
该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RPA1基因可作为新的鼻咽癌预后预测分子标记物,同时RPA1是潜在的放疗增敏剂和靶向药物作用靶点,为后续开展疾病的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望最终提高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远期生存率。
相关论文信息: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190372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