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3/23 22:09:55
选择字号:
西太平洋暖池全球碳循环效应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第四纪科学评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常凤鸣课题组研究员徐兆凯在西太平洋暖池的全球碳循环效应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据了解,科研人员利用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在西太平洋暖池西部边缘地区获取的多根高质量长海洋沉积物岩芯,基于多学科交叉,从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角度全面有效地证实了第四纪冰期低海平面阶段研究区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汇”作用。这是该课题组继在研究区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东亚季风和碳循环指示意义等方面的系列分散研究发现之后的综合性新进展。

作为全球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太平洋暖池为大气提供了诸多热量和水汽,进而通过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等机制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然而,国内外科研界对于第四纪阶段该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控制因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相关的温跃层变化和陆源物质输入。而造成上述争议的最主要原因是前人的相关研究工作多聚焦于温跃层变化显著但陆源物质输入有限的西太平洋暖池中、东部地区(即远离陆地/岛屿的开阔大洋区),进而很可能低估了陆源物质输入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对比位于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地区(黑潮源区)的纬向岩芯剖面(大陆坡上的MD06-3052孔、本哈姆高原上的MD06-3047孔和深海盆地中的WPD-03孔)的水动力、陆源有机质输入、海表生物生产力及海底氧化-还原环境方面高分辨率综合记录,首次明确了晚第四纪冰期低海平面阶段研究区增强的陆源物质输入对海表古生产力水平、海底还原环境及海底碳埋藏的积极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以吕宋岛为代表的热带火山岛弧地区大陆架的广泛出露,及出露大陆架上松散硅酸盐沉积物的强风化剥蚀作用,可以消耗大量的大气二氧化碳(即“硅酸盐风化假说”在研究区的适用性),且其产物的入海可以为大陆坡等海区带来丰富的陆源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如硅),进而导致此处的海表生物生产力勃发、海底还原环境及海底碳的大量埋藏;此时亚洲风尘物质及其所携带的营养元素(如铁和硅)输入量的增加也可以引起深海区类似现象的发生(即“铁假说”在研究区的适用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0.10621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