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袁一雪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0/3/19 21:46:46
选择字号:
有关“最小恐龙”质疑文章已投Nature 原论文作者曾考虑撤稿

 

3月19日,对“史上最小恐龙”提出质疑的6位学者的评议文章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发布。同时,他们也经原始论文通讯作者同意,将其提交给了《自然》杂志。(注:根据《自然》杂志投稿规则,评论文章须征得原文作者特别是通讯作者的同意)。

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小恐龙”的研究成果。

然而,仅24小时后,上述国内6位古生物学者便发表联名文章,对该研究结论提出十大质疑,并且认为“史上最小恐龙”很可能属于某种蜥蜴。

当时,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的几位古生物专家表示,“恐龙”的极端“小型化”现象前所未有,可这样颠覆常规的结论,研究者的思路却是先入为主,证据不过硬,论证逻辑也不够严谨。

《中国科学报》获悉,近日上述6位古生物学者取得了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黎刚(原始论文作者之一)提供的高分辨率CT扫描数据。

重新分析扫描数据后发现,种种形态学证据表明,“眼齿鸟”与恐龙/鸟类的系统发育位置高度矛盾,而与蜥蜴类更为接近。

在该评议文章中,研究人员最新确定了原始论文中命名的“眼齿鸟”的头顶有顶孔,这在恐龙/鸟中不存在,但在蜥蜴中却存在;再者,“眼齿鸟”在腭骨和翼骨腹面存在齿列,这也是蜥蜴常有,但恐龙/鸟没有的。

评议文章作者之一、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王维等人一开始在原始论文中就发现,“眼齿鸟”最奇怪的特征之一是消失的眶前孔。非鸟类恐龙和鸟类在内的主龙类有个稳定而具有鉴别性的特征——眶前孔,但标本的头骨上并没有眶前孔,也没有眶前孔留下的任何痕迹。

原论文作者对此的解释是,眶前孔与眼眶融合了。

但原论文作者同时报告了泪骨的存在,而泪骨与眶前孔的消失本是相互矛盾的。

英文评议文章则进一步指出,在鸟类中只要存在泪骨,眶前孔就不可能与眼眶融合而消失。他们根据CT扫描数据确定,泪骨确实存在,且紧贴上颌骨,这意味着“眼齿鸟”的泪骨并不是鸟类中的状态,且眶前孔不存在,这符合蜥蜴的特征。

“眼齿鸟”另一个非常可疑的特征是上颌骨后段可延伸至眼眶中段,构成了一半的眼眶下缘,这种异常延伸在现代鸟类和中生代古鸟类中都极为罕见。

而且,“眼齿鸟”上颌骨的牙齿,延伸也非常靠后,直至眼眶下方,这在兽脚类恐龙/鸟类中也是不存在,而蜥蜴中存在的。

除此之外,在中文质疑文章里,王维等指出,方轭骨的存在与否对标本的分类归属至关重要,“眼齿鸟”在眼眶的下后方没有方轭骨,而已知所有恐龙和所有基干类群的中生代鸟类都有方轭骨。

在论文头骨线图的侧视图上,原论文作者在该位置隐约画了一块骨头,却没有任何标注。王维等认为,这种误导性的说明会让人以为这就是方轭骨。不过,CT扫描数据证明,“眼齿鸟”的确不存在方轭骨,这恰恰就是蜥蜴的特征。

蜥蜴、“眼齿鸟”、白垩纪鸟类(从上到下)头骨线图侧视图

针对同行质疑,原始论文第一作者邢立达曾在微博回应中称:“由于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标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质疑学者表示,结合最新投稿评议文章,以及原论文的公开信息可见,这件标本在琥珀中保存非常完好,骨骼结构非常清晰,没有太多变形。合作团队的CT扫描技术过硬,扫描结果也非常清楚。因此,形态特征分析本不易出现偏差。

截至发稿时,《中国科学报》未收到论文通讯作者的采访回复。

不过,“返朴”微博消息称,6位质疑者已第一时间与原始论文通讯作者取得了联系,而后者曾经考虑过与Nature杂志协商撤稿。同时,目前已有多个国际研究组也在向各大刊物和预印本平台投稿对“眼齿鸟”论文的质疑。

有学者表示,不同观点是学术讨论的正常现象,但通过这篇论文和原作者的回应,古生物领域的研究范式,以及什么才是合理的国际团队合作模式等问题,值得反思。

参考文献: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3.16.993949v1

https://mp.weixin.qq.com/s/e4j3E6bBxCDrjdxw2kXXQQ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68-3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