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思南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27 17:34:26
选择字号:
胸怀祖国,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致敬二〇二〇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上)

 

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努力奋斗,书写精彩篇章。他们中间,有的人瞄准科研空白奋力攻关,有的人根据国家需要确定研究方向,有的人临危受命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他们的功绩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值得弘扬。

临危受命,奔赴第一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是我国水工抗震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1959年,广东新丰江发生水库地震,当时年仅27岁的陈厚群临危受命,负责组建水工抗震研究团队。此后,他致力水工抗震研究60年,带领团队在该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为填补水工抗震设计空白,1972年他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定出了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为突破地震研究能力的瓶颈,1980年起,他带领团队历时7年建成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振动台。

本可以安享晚年的陈厚群,2011年,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勇挑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2012年,他再次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

同样是临危受命。今年1月24日除夕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向武汉逆行,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

抵达武汉后,看到医院发热门诊病人多,仝小林果断提出在武汉市武昌区开展社区中医防控。他与当地专家紧急拟定“寒湿疫方”(武汉抗疫1号方),随后在全市推广,还应用到湖北各地。

仝小林在武汉连续工作64天,他边临床、边实践、边总结,推动中医药全面介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后,仝小林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解读中医防治策略,分享中医药科研成果,为全球疫情防控贡献中国智慧。

仝小林一直致力于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研究。“我们还要大胆实践、突破传统,让中医药服务更多的人。”他说。

研究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研究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服务国家发展。”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郝吉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后,郝吉明出国深造。当郝吉明回国时,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问题,如何控制酸雨成了他的研究方向。郝吉明带领团队开展了华南和我国东部地区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控制对策和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城市发展,机动车增多,郝吉明适时提出了建立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近些年,他又带领团队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郝吉明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书稿、论文和讲义。他说,推动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自己还有好多事要做。

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是关系到环境保护和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80后副院长陈亮,就是它的解题人之一。

2011年,陈亮从国外回来,便投身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高放废物处置团队。10年前,陈亮是一名耕耘在讲台的大学老师,而今,他变成一名扎根在戈壁荒漠的“地质队员”。

2015年,科研团队启动了北山坑探设施工程建设和地下实验室场址评价工作。陈亮作为现场总指挥,带领一个由80后、90后组成的团队,扎根无人区,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工程建设和10余项大型现场试验研究,提出了地下实验室建设安全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地下实验室建设方案制定提供了关键支撑。

直面挑战,十年磨一“箭”

不久前,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的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东则是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

长征五号系列是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探火工程等重大发射任务。大的运载能力、大的发动机、大的结构……这些给长五火箭研制团队带来空前的挑战。

十年磨一“箭”,李东率领技术团队自主创新,突破了12个大类247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复杂力热环境、大质量多干扰分离等世界性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推力火箭研制之路。

2016年11月3日,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完成首飞,其运载能力、运载效率等重要性能指标均居世界前列。

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7年,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经过大量的分析和故障排查,科研人员找到了原因。李东率领技术团队开始了两年多的艰苦攻关,终于解决了问题。

“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李东表示。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成功。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预定轨道,再一次展示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的实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