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计红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19 12:56:38
选择字号:
“肺常好”肺癌患者慢病化全程关爱项目汇报交流会举行
“晚期肺癌并不可怕”

 

“晚期肺癌并不可怕,临床实践中已经有非常多的晚期患者,能活过七年、八年。现在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推行,有一些此前没有办法的患者经过治疗后也可以生存5年以上。” 12月18日,于北京举行的“肺常好”肺癌患者慢病化全程关爱项目汇报交流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教授张同梅表示,对于肺癌治疗而言,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非常重要。

据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肺癌患者约为78万,因肺癌导致死亡的人数约为63万。此外,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雄踞”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由于肺癌早期症状隐蔽不易被察觉,很多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到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何知道肿瘤细胞是否已经扩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应如何治疗?”“靶向治疗后应注意什么?”对于肺癌患者和家属而言,令他们惶恐无助的不仅仅是那张确诊单,接踵而至的还有治疗方案的选择、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心路历程。

“肺常好”肺癌患者慢病化全程关爱项目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于2018年6月发起,阿斯利康支持。项目开展近3年来,通过为患者及家属搭建在线互助平台,定制6大领域康复课程,帮助患者通过课程及科技工具了解正确就医就诊方式、疼痛管理方式、营养辅助方案、优化家庭沟通方式、解决支付难题等,让患者家庭在长期慢病化管理道路上平稳前行。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副理事长胡宁宁表示:“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面对当下严峻的挑战,如何通过创新治疗,让患者获得长期生存、提高生活质量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肺常好’项目启动以来,有效推广了肺癌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科普工作,为患者、家属提供了专业的疾病管理、答疑解惑渠道,打破了医患交流、患者心路历程分享的沟通壁垒,使患者们更加积极地面对抗癌生活。未来,项目将继续推行肺癌患者全程关怀,完善平台功能,让患者以科学知识作为利刃对抗疾病,共筑健康未来。”

胡宁宁

据悉,项目开展3年以来,通过开展患者教育活动已经覆盖全国30个省份、213个城市,拥有注册医生4392位,开展5000多场患教活动,惠及50000多位患者及家属。同时,肺常好平台的患教知识和互动工具模块已经服务了数万患者家庭。在肺常好二期的创新管理模块——深度关爱营中,项目组已帮助了近500个肺癌家庭,累计帮助24000位肺癌患者及家属。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肺癌的诊疗、康复治疗方式出现相应的困难与挑战。当天,与会专家们就“疫情下,如何应对肺癌患者全程慢病化管理中的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专家们认为,后疫情时代下,肿瘤患者应合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将线上平台的便捷与线下面诊的精准结合,优化癌症管理方案。

张同梅建议,“后疫情时代下,需控制患者不必要的问诊,减少就诊路途中的感染风险。‘肺常好’平台为处在维持治疗期的患者提供了便捷、全程的科普和关爱。患者通过在小程序中的科普课程学习,并有专业专家对问题进行解答。而当患者处于做诊断、指定治疗策略、改变原有方案环节时,再去到医院与主治医生面对面沟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内科胡瑛也认为,“后疫情时代,线上加线下就诊方式将会成为行业趋势。这就要求医生在深入研究前沿疗法的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利用互联网+优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