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6次对外发布。从指数研究报告看,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中,上海以66.01分位居第一,连续六年位居榜首,龙头作用显著。
发布会上,指数研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指出,该指数根据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区域韧性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4个要素层、18个具体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与“生态支撑”4个方面综合考察城市协同发展能力,通过综合GDP水平、财政科技支出额、新基建发展水平、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等具体指标对各个要素层的内涵进行精准刻画。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前5年的研制基础上,为响应新发展格局之下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需求,2020年的指标体系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如综合GDP水平、制造业500强总部数、合作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机场客货运量、互联网用户数、空气质量指数(AQI)等,对标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国际城市。通过核算标准分方式,更直观地刻画与世界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明确前进方向。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合肥首次跻身TOP10,无锡则因生态支撑能力欠佳(4.63分)首次跌出TOP10。南京则从2019年的第2名降为第5名;苏州继2019年跌出前三甲后,今年继续位居第7名。萍乡、昭通、淮北、宜宾、铜陵、咸宁、随州、雅安、眉山、池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曾刚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各分领域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龙头城市上海以及杭州、武汉、成都、南京、重庆、苏州、长沙、宁波、合肥、无锡等高级区域中心城市分别具备了较强的对全流域、对所在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创新(96.43分)、交流服务(95.63分)两个领域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经济发展(79.68分)达到世界较高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龙头城市效应明显,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得以显著增强;其他大多数城市协同能力差距相对较小。
对标世界一流,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凸显出四大问题: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整体偏弱。生态支撑和科技创新成为两大突出短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动能的形成迫在眉睫。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尚未得到显著改观。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2020)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权衡研究员等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资深专家和知名人士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0)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 “十四五”开局在即,这一指数必将为国家及地方相应政策的制定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科学依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