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发布 |
北京AI发展17个“第一”领跑全国 |
|
11月19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智源研究院”)发布了《2020北京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政策支持、科技资源、人才发展、科技成果、服务平台、伦理安全、场景开放、产业生态等十余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北京成为中国AI领头羊的内在动因和发展成效,刻画了北京AI发展的17个中国“第一”。
《报告》显示,近年来,北京依托独特的AI科技资源优势,市区两级联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发展,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数据开放、应用场景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构建了有利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近年来,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已逐渐发展成为首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13.3%。2020年上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北京AI依然逆风增长,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950亿元,同比增长5.7%,彰显了北京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潜力。
北京人工智能企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北京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约1500家,占全国的28%,居国内首位,企业主要集中在海淀区和朝阳区,其中海淀区占比62.4%,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北京AI企业融资能力较强,截止到2020年6月底,北京AI企业融资总额已超过3000亿元,融资笔数1800余笔,平均单笔融资金额1.76亿元,均为全国第一,国内每3个获投的AI企业就有1个位于北京。在资本助力下,北京已诞生32家AI独角兽,其中有7家入选CB Insights 2020年全球AI独角兽公司榜单,占全国入选企业总数的64%,占全球的16%。
人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北京已形成国内的AI人才高地,成为我国AI学术和产业人才最大的聚集地。《报告》分析发现,目前,北京AI学者(指在AI领域国际顶级期刊或顶级会议发布过论文的科研人员)数量超4000人,全国近一半的AI高层次学者(指入选AMiner AI 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的学者)位于北京。北京也成为国内甚至全球首屈一指的AI产业人才中心,核心产业人才总规模超4万。在AI创业人才中,有超过50%的AI创业人才毕业于北京高校,38%的创业人才有在京企业工作经历。
北京依托优越的科技资源和强大的人才优势,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论文发布、专利申请量均居全国第一,并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清华大学教授唐杰凭借关于学术社交网络挖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顶会2020年ACM SIGKDD(国际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大会)首届时间检验应用科学奖,是该系列奖项唯一获奖的中国学者。清华大学张悠慧、李国齐、宋森团队提出类脑计算“神经形态完备性”概念,填补了完备性理论与相应系统层次结构方面的国际研究空白。北京大学教授黄铁军团队成功研制仿视网膜成像芯片,创建了采用脉冲序列阵列表示光线时空变化过程的新模型,可用于精确识别高速运动物体。清华大学朱军教授团队研发第三代安全可控人工智能,推动了可解释人工智能理论完善。
应用场景是AI技术落地的关键因素,北京大力推动应用场景建设,2019年以来,发布两批共40项应用场景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近200亿元,聚焦医疗健康、城市治理、科技冬奥、政务、交通、教育等重点领域,为AI企业技术创新应用提供“高含金量”的场景条件,推动AI新技术新产品迭代升级、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商业模式,促进AI企业加快成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部署了20余个科技攻关项目,研制智能测温系统,搭建医生在线咨询平台,开发AI辅助诊断软件,推出“健康宝”“京心相助”等小程序等,为科技战“疫”提供了重要支撑。
《报告》同时绘制了北京AI产业链各环节代表性企业图谱,通过图谱可以看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已形成基本完整的产业链条,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环节,并且在各产业链环节的重点细分领域均拥有一批头部企业,北京正在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