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
未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摇篮地 |
|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如何在深圳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这座城市面临的又一命题。
10月,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中科院深理工)向社会公众发出首封“求贤令”,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生命健康领域拥有高学术造诣或潜力的英才。
11月11日,在第22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上,《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重大科学工程创新发展论坛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同期举行。会上,中科院深理工筹备办主任、中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颁发了多份沉甸甸的聘书。
新上任的中科院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院长王玉田告诉向《中国科学报》描绘了他对这所新大学的愿景:“一流的大学应该既是大师聚集地,也是培养未来大师的摇篮地,更是知识创新的载体,中科院深理工正在为之而发力。”
有“根”有“魂” 深度融合
2018年,中科院携手深圳市,依托深圳先进院的科教基础,整合中科院粤港澳大湾区的科研力量,共同建设了中科院深理工。
中科院深理工是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后,中科院在国内设立的第四所大学,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在高等教育建设上先行示范的全新尝试。
“过去深圳是经济特区,现在定位是先行示范区,这就意味着深圳不仅经济要先行,还在多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高等教育就一条要走出的新路,要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要为我国人才培养链条提供新的解题方法。”樊建平表示,“中科院深理工不是从0开始,而是有‘根’有‘魂’的,它是在深圳先进院14年的体制机制和研学产资的成果上孕育出来的,二者是深度融合的关系。”
从联合研制中国首型3.0T核磁共振,打破洋品牌垄断,到世界首创超声脑调控方法及验证系统;从成功制备新型模拟人类自闭症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到自主研发的超薄芯片临时键合胶材料替代美国进口;从定量公式揭示细菌细胞生长周期,到揭示压力应激介导骨密度下降的全新神经环路,再到研究证明我国新增城市面积世界第一,成为全球“绿色增长”的主力军……
作为深圳首个科研“国家队”,如今的深圳先进院拥有735位海归学者,培养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825位博士后、累计输出人才1.3万,累计发表论文超11000篇,2019年PCT专利总量全球第二,与产业界合作项目金额累计超20亿元,孵化企业达1025家,已打造出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诠释了一个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之路。
“深圳先进院在2020年度新增国自然基金杰青一位,新增优青人数居深圳第一,博士后科学基金获批人数连续五年蝉联全国科研院所第一。”樊建平介绍,“深圳先进院不仅做源头创新的‘生力军’、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更致力于成为培育创新科技人才的‘乐土’。”
他表示,这份来自深圳先进院的“成绩单”,是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上先行示范的有力印证,也为建设中科院深理工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
“三院一体” 先行先试
今年10月,中科院深理工确定选址光明科学城,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当前,位于光明区内滨海明珠工业园的9.5万平方米作为中科院深理工的过渡校区,预计将于2021年上半年投入使用。
那么,中科院深圳理工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又是如何践行“先行先试”的呢?樊建平介绍道:“中科院深圳理工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学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有利于从0到1的发明发现的科研环境,与产业无缝接轨的创新创业环境。”
据悉,中科院深理工瞄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围绕新基建重点领域,布局了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药等六大优势学科领域;首批开设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5个专业,相应设立工程生物、生命健康、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等6个学院和合成生物学、脑科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先进电子封装材料、生物医药等6家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科院深圳理工将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樊建平希望中科院深理工坚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学院、书院、研究院“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年级、背景的限制,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专业训练,培养有产业意识的科学家、有科研意识的企业家。
他解释道:“在中科院深理工,学院主要负责教育及部分基础研究;书院侧重学生创业意识人格培养,兼顾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立体培育‘全人格’学生;研究院则以科研为重,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新路径。”
全球招聘 蓄势待发
10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指出,深圳要探索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据了解,目前中科院深理工全职教职人员均具备博士学历,其中60%具有海外经历,拥有包括中国和发达国家院士6人、国家杰青10人、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依托深圳先进院获批国家、省市级人才计划总计1200人次,并“整团队成建制”引进32支创新团队,建设2个诺奖实验室。
樊建平告诉《中国科学报》,中科院深理工将打造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粤港澳合作及国际化办学三大特色。其中,在科教融合方面,以一流的科研机构支撑拔尖人才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与集成创新,贯通E(工程)—T(技术)—S(科学)创新发展路径;在产教融合方面,构建“0-1-N”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管理基础、创业基因”的复合型人才;在粤港澳合作与国际化方面,面向国内外引进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提升国际化教学水平,计划引进30%的国际师资,20%的国际学生队伍,设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国际一流高校密切合作。
他希望将中科院深理工办成一所中国最开放、国际化程度最高、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大学。
中科院深理工首任药学院院长陈有海表示:“重基础、重前沿、重社会需求,是中科院深理工药学院重要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将结合最先进的AI技术,帮助提升药物生产和应用的准确度,结合精准的数据分析,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这也是中科院深理工组建药学院的创新点之一。”
谈到对未来大学的愿景,陈有海认为,建立大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需求,而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差别在于对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对社会的贡献有多少。“比起名次,我们更希望挖掘新的知识,培养尖端人才,真正做到造福社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