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31 22:17:54
选择字号:
从学术小白到科研大神 三位专家讲授“秘技”

 

博士研究生期间,如何定位、如何培养,对于其后期的科研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学生和导师们热议的话题。近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唐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员沈华伟等专家,在“智源社区”分享其博士生培养、科研成长等方面的经验。

刘知远:博士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即博士生最基本的要求,是他能解决开放的问题。导师培养博士生,主要是培养他的创新能力。给你一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或标准答案,你能不能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找到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对博士生的基本要求。

第二种境界,也是更高的要求,是给博士生一个问题,你不仅能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即解决开放问题的能力;你还要能发现这个问题在当前是不是能够被解决的,或者发现那些问题是在本领域中比较重要的。这要求博士生对本领域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知道应该沿着什么方向去探索。

第三种境界,也是再高的要求,是要对一个领域有责任感。不只是说“我有这些能力”解决问题;你做了这一领域的博士生,今后可能要终生投身到这个领域,能不能把这个领域未来的发展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不是说这个领域不太行了,你就“跳船”了,你应该有这样的信念:这个领域发展得好或坏,跟你有密切的关系。这本身并没有任何人强加给你,一定是你发自内心的信念。我觉得博士生应该有这种责任感。

唐杰:从学术小白到科研大神,要走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需要知道什么是研究。这需要一个引路人,或者是导师,来告诉你做什么样的研究。然后自己踏踏实实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并做出成果,希望能发表顶级论文。

第二个阶段,研究工作中必须有自己的想法(idea),这个idea可以不一定好,但一定是自己想的。你拿这个想法与自己的导师或引路人进行交流,导师告诉你某些方向不能做,那么你就把剩下的可以做的方向做到极致,并能够发表顶会顶刊的论文。

第三个阶段,能够自己独立地想一个idea,并把想法付诸实际,独立做完,并做出成果。

第四个阶段,是你已经能够带着第一阶段的人,让第一阶段的人能够做出成果,发表顶级的论文。

或者说,第四阶段的人,应该是当老师、导师了,能培养学生了。如果不能做到这个阶段,当老师一定是坑爹的,会误人子弟。

沈华伟:优秀的学者,应该是什么样的?

作为老师,要求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于学者也是一样。一个学者,刚开始是在一些领域学习,有一些自己的追求和科研成果,希望能用自己的智力为这个领域发展作出贡献。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希望让这个领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时候这个学者不仅是做学术,而是希望产出一些知识,要传道、授业,能培养一批人,发展成一个团队,让知识能够传承下去

第三个境界,是突破自我。在本领域内就自己擅长的东西实现突破,并能与其他领域形成互动,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往是“学而优则仕”,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学而优”之后,更应该能实现自我突破,推动领域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一位好的学者,应该信奉“入世”文化,而不是“出世”文化。研究工作要瞄准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服务国家需求。

沈华伟:遇到学生不努力,导师怎么办?

这样的学生的确是有的,现实中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

作为一个老师,其实是要帮学生做加分项,就是看能给学生带来一个多大的增量。比如有的学生进来的时候,已经非常优秀了,已经达到90分了。我们通过做加分项,让这个学生达到95分、或96分,甚至更高。

但有的学生进来了,他的基础比较差,兴趣或许也不在科研上面,这时候老师的责任可能更多地是发现学生的潜质在哪里。事实上,这对老师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当研究组里的学生人数多的时候,老师可能在这个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就会不够。

我带学生有10来年了,发现学生不努力,基本上都是因为兴趣不在这里。我就会跟学生聊,看看他的兴趣究竟在哪里?我们也希望学生能不负韶华,完成学业。

我之前有个学生,他对读论文不太感兴趣,我跟他聊完之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喜欢做系统的人。他读论文,经常是论文读完了,就把论文里的东西在他的系统里用一下,而不是去创新。那我就让他做他喜欢的事情,就让他去做系统。他自己做得也很开心,系统也做得挺好,最后还出去创业了。

在计算所,学生的毕业要求里是要发两篇文章,甚至有一篇文章还可以用专利来代替,这对学生是一个相对低的要求。学生要满足这个底线,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学生往上线的要求上去探一下。

这样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或许能解决“如果学生不努力”的问题。发现有学生不努力,那就找原因,分析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不想在一个路径上走下去,你就给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去解决他的动力问题。

当然,这种方案也不是说就是最优的方案,毕竟各种路径都有。能不能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最优的方案,也是一个问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