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0年岭南学术论坛举行 |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 |
2020年岭南学术论坛(总第99期)现场
参会专家学者合影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坚讲话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李志坚报告 主办方供图
10月28日,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2020年岭南学术论坛(总第99期)在广州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以线上和线下同步直播的形式举行,参会专家学者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制造业发展、数字经济等热门话题发表重要观点讲话。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产业创新与国际合作的高地。当前,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下,粤港澳大湾区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坚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科技创新上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因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要做到科技创新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李翰敏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认为,本次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学术理论意义。他对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办出一场高质量的学术会议表示高度认可。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珺提出了持续提升我国制造业效率的五大建议:加大新增投资向新技术流入;加大“四新”及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完善战略性产业成长的体制机制;推进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替代;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创新的发展环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产业规划部部长王福强强调,数字经济是产业创新的主阵地,要积极探索数字园区、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产业数字化、数值化治理五大试点,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大湾区跨境大数据中心、大湾区工业互联网体系等建设,打造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弥补湾区城市间“数字鸿沟”,通过数字重大工程建设和推广,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有序推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与协作。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建议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要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补齐短板,率先推进产业创新的高端化、生态化和全产业链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造,进而对其他城市群产生示范效应。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踪家峰提出后疫情时代推动大湾区临空产业发展的三大对策建议:一是要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建设和民航协同发展,成立联席委员会,统筹空管部门深度合作;二是要推动产业一体化,促进现有产业链协同重构,推进机场群与产业经济机密结合;三是要促进内外循环,加速基建、推动数字化升级、深挖支线航空潜能、激发通用航空活力,形成科技主导、全球资源、本土智慧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索了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的几个问题。他建议,一是要构建包括地方性产业集群、国家级产业集群、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内的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二是要推动产业集群营商环境优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创新能力提升、产城融合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标准化与品牌建设等七大工程,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质量;三是要发挥智库功能,开展产业集群统计监测和发布研究报告等。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出发,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的路径和方略。他认为,改革、开放、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是形成内循环为主的发展格局的中心环节。
李志坚指出,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有五个着力点,一是构建创新引领的产业生态系统,二是建设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创中心,三是以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探索产业应用场景建设,四是区域协作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型空间格局,五是营造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
当天下午两场分论坛分别聚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新政解读与数字技术产业化应用”两大热门主题进行讨论。粤港澳大湾区食品营养健康产业联盟主席彭炜出席生物医药分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据悉,本届岭南学术论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十四五”期间高水平建设世界一流湾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