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0/22 9:16:04
选择字号:
不拘一格“选”人才

 

在对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里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相关的求学、工作经历。但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全的经历,却有些与众不同。

陈全是一个典型的南方人,看他的履历,无论是获得博士学位的日本京都大学,还是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与长春应化所并无丝毫交集。

“我所学的流变学虽然非常重要,但不是高产出和高影响因子的热门专业,所以在回国找工作的时候也不抢手。但是我在长春应化所主页的招聘信息里看到流变学专业的期刊被列为高影响力期刊,所以就联系了应化所,之后的招聘过程也非常顺利。”陈全告诉《中国科学报》。

而在门永锋的讲述中,这个故事的另一面也被补全。

“当时正好需要研究流变学的科研人员,在看到陈全的申请信息后,我们觉得一定要留住他。因此,在两星期之内,我们完成了所有的招聘手续,之后陈全的发展非常顺利,很快竞争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优青’资助。”门永锋说。

陈全的“顺利”,源于长春应化所和实验室宏观科研布局和定向招聘的“红利”。除了毫无阻碍的招聘手续,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给陈全提供了相应的青年科研人才计划、科研设备和科研经费支持,让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开展科学研究。

面对人才问题,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如何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地处东北,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用事业平台吸引人才留在了这里。

“我当时觉得陈全一定会来这里,我们有成熟的研究队伍,他的成长一定会非常快。”门永锋表示。

大概也正是因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着助人才成长的制度保障、助人才发展的科研氛围,记者才从科研人员身上感受到了浮躁时代难能可贵的从容与平和。而这份从容,也在守护着实验室科研人员对科研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