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然而,时至今日,在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等问题上依然存在着颇多争议。
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过多地是形而下的实操性探索,这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必须有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分析、研究和提升,即形而上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的科学界定是首要的工作,学界只有在学科概念上达成一致,才能从认识论、方法论层面系统深入研究拓展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和应用。从本质上理解,中西医结合是以传统医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为认识论基础,采用现代医学的还原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研究人类生命、健康、疾病的现象、本质及时相性演变规律,以预防治疗疾病,增强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医学学科。
本体论回答的是世界上最真实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是一元的;认识论是二元的,回答人和真实的存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方法论回答人如何去发现最真实的存在(采用还原论或整体论)。
中医的特色与魅力
中医的本体论—“气”。本体论是指“关于宇宙万物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本体论词条中这样表述: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
在中国哲学史上,元气是万物的本原,元气具有生生不息、连续不断、没有结构,元气本体论的发展支配了中国科学的认识水平。医学本体论是指关于医学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它是医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基础或逻辑根据。
医学本体论决定着医学认识论、方法论的基本路线和方向。医学本体论发生变革,医学认识论和医学方法论也要随之发生变革。在“元气是万物之本原”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引下,中医将“气”作为人生命的本质,进而是脏腑等的本质,此乃中医之本体论的基本内涵。气本体“规定”了生命本质的同一,而终极意义上的同一“质”不会是有形结构的同一。
在中医看来,健康的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在气的连续不断的升降出入运行中保持气机调畅。而中医的气本体正是贯穿中医各种实践的始终。非实体的气充盈的生命范畴存在比生物概念具有更广泛的涵义,由气化生的心神范畴比心理概念具有更深刻的意蕴。
如何用现代科学理念来理解“气”的内涵?笔者认为“气”就是生物信息能量的总称。生物信息能量是生命体内特殊的生物微波,可以调节体内离子、分子的运动,纠正细胞内非正常变化,恢复细胞稳态;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维持体内生命活动的微观运动体系(微环境);体内生物分子的位移或变构需要信息能量的供给,这种信息能量可以为构成生命体的各种微粒子(原子、电子、离子)运动赋能,补充其消耗,维持微环境体系内正确的信息交流。
中医的认识论——“天人合一”。元气本体论决定了中医理论超越形态结构和实证方法的特性,这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源头和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医的概念、范畴、原理都是有机的联系,都是以气为基础的,由气而发生的,一切生理病理都需要以气的运行变化加以说明解释。
人在本质上不可分解,所以人与自然,人体内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等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又有机地联系。人既是系统又是要素。人是系统,它由各要素组成,是体、情、意的统一,是自然生物属性和心理社会属性的统一;人是要素,又是社会系统之要素、自然环境系统之要素。自然界任何可视、可测的物质只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态,构成了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态和种类,所有的聚集态是由非聚集的能量所维系,人体也不能例外。因此,“天人合一”是中医学认识论的核心要义,也是祖先为我们确立的重大科学命题,需要一代接续一代地去破解和证明这一重大命题。
中医的方法论—整体论。医学在本质上是人学。因此,医学模式要同时关注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全面系统作用,其采取的方法必然是整体论方法。这种整体论方法不是上述各种因素的量化加和,而是要关注各种因素作用后的整体功能涌现或生成。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辨证论治模型恰恰能提供这样的范式。阴阳五行学说正好契合“气的过程性”而非实体性特征,气运行的象特征决定了中医整体方法论的象思维特征。作为中医学突出特点之一的整体论,蕴含着朴素的控制论、系统论思想,其“黑箱”研究与控制方法成为中医学千年不衰的重要支撑。
中西医能否结合?
近百年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交叉融合,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从微观的系统维度和宏观的整体维度研究阐明相应过程机理,进而获取新的医学认知。
中西医结合的可行性。从认识论原理来看中西医结合是可行的。人们对于同一客体往往表现为层次和角度不同,但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体,就能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真实反映客体本质这一基础上的统一。中西医虽然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不同,但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因此是可以结合的。
从学科发展规律来看是可行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吸收其他学科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合才能创新,中西医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创新发展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从民国中西医汇通理论的提出,到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实践,到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治乙脑、急腹症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可行的。
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互鉴、互补,相互融合的学科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不能单纯用西医评价标准来评价中医,否则,会导致中医的科学价值贬损;二是用西医的原理注解中医,不能反映中医的本质,反而导致中医整体性、系统性特点的丧失;三是以西药的单体成分研究思路来研究单味中药有效成份和中药复方,又重蹈早期西药研究从天然药物提取再到化学合成药物的老路。青蒿素是从天然青蒿中提取,目前依据其化学结构式就可以化学合成。事实上,一旦合成了,青蒿素已不再是天然药了。
中医整体论关注的是整体性能、整体状态、整体水平和整体变化规律,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西医还原论阐释的是还原结构、还原实体、还原层次和还原本质,体现的是机体分解。事实上,二者都是以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为研究对象,都是以疾病的预防治疗成效为研究目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研究的仍是共同的问题。“条条大路通罗马”,只不过是中西医各自所走的路径不同而已。但两者又各有缺陷,东方人因为统一而忘掉了差别,西方人又因差别而忘记了统一,二者分别揭示了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的不同方面。这就如同对光本质的认识一样,单有粒子说不能说明波动性,单有波动说不能说明粒子性,唯有波粒二象性才能说明光的基本形态和本质属性。
因此,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断不可因为彼此间不能说明,或是因为彼此间的“忘记”,而轻易阻断彼此间联系结合的可能。作为西医学重要特征之一的还原论,集中了近代科学思维的思想,其“白箱”研究与控制方法成为西医学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当科学家们把整体还原为基本的构成部分—无论是细胞、基因或基本粒子,并试图用这些成分来解释所有现象时,他们便失去了认识整个系统的协调活动的能力”,因此对西医来说,强化整体或系统概念同样十分必要。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地佐证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中医整体论与西医还原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结合趋势,已经成为逻辑的必然。
中西医结合的辨证统一性。善用察异的西医学与注重察同的中医学,二者认知方式的差别决定了实践取向的分化。因为察异,西医学偏重于病因和治疗的特异性,习惯于“辨病”求治;因为察同,中医学偏重于病因和治疗的非特异性,习惯于“辨证”论治。这种差别在新冠肺炎的诊治中体现得比较明显。
面对新冠病毒病的突如其来,西医学首先要做的是认识疾病、察明病因、寻找对策。在病因不明时,更多的只能依赖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其间考察的是病因和治疗的特异性,着眼的是病。而在中医看来,新冠肺炎就是中医所称的“温病”“瘟疫”“疫疠”。于是,中医学驾轻就熟地对新冠病毒病进行辨证、治疗并获得良好效果。西医察异与中医察同都是对人体自然规律的一种探索和把握,应当防止把某一种认识方法过高地评价为唯一可能的方法,在治疗疾病上两者要坚持辩证统一原则探索新的疗法和思路。
中西医如何更好结合?
随着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化及所用技术的改进,所观察到的事物的广度与深度及其规律也在不断深化。要探明任何复杂事物的本质而不对它进行剖析和简化是不可能的,天下没有无局部的整体,也没有无整体的局部。因此,还原论方法在逻辑认识论上也是无可非议的,系统论和还原论是并行不悖的,是互补的。
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内涵。传统的西方医学主要以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疾病为研究对象,并在还原论的方法指导下,注重结构性的“实体”实验,以空间变化为主要观察目标。
然而,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目前都无法做到同时获得空间和时间上的病症的动态变化、生命功能的能量和信息变化等的认知。随着系统论等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影响,系统医学已经逐渐取代传统西医学成为新的西医学范式,其整体观与中医学整体观的差别在于,中医学理论承认并接受自身为“黑箱”理论,中医的“黑箱”理论忽视微观物质层面的细节机制,但是重视以系统论的思路认识人体生理,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去总结临床病理生理规律和经验。现代系统医学的“白箱”理论思维,是采用还原论方法,力图对子系统的机制达到认为有较全面认识时,再针对局部机制进行干预。“白箱”理论对于病因单一,病理变化局限,非系统性疾病有其优势。因此,应采用还原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论,研究人类生命、健康、疾病的现象、本质及时相性演变规律,以预防治疗疾病,增强人类健康水平。
基于此,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讨论人类生命本质问题,整体论观点是:维系人类生命活动的结构系统在演变中所表征的高智能、自组织、自调节、自稳态,新陈代谢、自我修复、自我繁衍的过程。还原论观点是: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过程,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代谢更新、复制变异的时相性演变过程。维系分子互作演变的机制是能量信息传递。
因此,用微观的系统论和宏观的整体论研究阐明生命本质及疾病机制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方法论。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模式。一是改变适用于线性系统的单一指标决定论的研究方式,借鉴适用于复杂非线性系统的中医“君、臣、佐、使”四维指标体系决定论的研究方式;二是改变单纯从单体和有效成份研究中药的模式,转向揭示复方和单位中药复合成份的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思路;三是改变单纯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疾病发病机理和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思路,转变为先从人体获取数据,再到动物模型进行验证,最后再回归人体进行验证的研究思路;四是多学科研究联合攻关,建立中西医结合的学科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中西医结合并非是简单机械地“中医+西医”的拼合,而是由初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由表象到本质、由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不同认识层次的结合阶段,最终形成系统科学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因此,应规划好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发展战略。
一是继承发展,体用结合。尽管中西医结合是兼中西医学之长,择善而融通,旨在形成新的结合医学;但是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医药学,促进中医现代化仍是中西医结合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要结合好,首先必须继承好;只有坚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体用结合,才符合中医学科学原理,不丢失中医学的精髓,中西医结合才有真正的结果。
二是既要有创新思维,又不能牵强附会。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具有原创意义的创新性研究,需要在中医、西医原有思维模式的影响中超脱,形成结合的新思路,才可以产生新的方法,在科学的原则下“标新立异”。但必须正确了解中医或西医每一个形态或功能的概念,并且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进行彼此的沟通联系。切不可仅以凭表象或个别特征就牵强附会对应联系,否则将导致不科学的结论。
三是中西医结合是需要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要大力吸收和借鉴当代先进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方法,通过多学科研究来聚焦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不仅需要现代中、西医学知识、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还需要先进的哲学思想、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只有不断借鉴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才可能将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推入快车道。
四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源于实践又以实践为归宿。中西医结合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寻找治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以“提高临床效果”为目的。因此,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选题重点是临床研究;即使是基础研究,其立题也必须是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课题。所有研究成果都必须在实践中检验。
五是中西医结合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一是药物研发方向是研究具有多靶向系统性调节和干预的新药;二是中药与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互作的网络关系;三是有毒中药成分对消化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四是中药复方调节机体内稳态的系统性作用机制;五是中医体表疗法与机体体表浅层组织细胞力学感受装置作用机制及信号传递;六是经络与机体能量信息传递载体、通道(循环、体液、生物电,快、慢通道)。
六是中西医基础学科建设设想。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中西医结合病理生理学,中西医结合药理药效学。(作者丛斌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