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静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15 9:24:45
选择字号:
首个人工智能规模化产业应用统一部署平台问世
用“兼容”成果填补“天然鸿沟”

 

■本报见习记者 何静

如何填补人工智能研发与规模化产业应用之间的“天然鸿沟”,使未来人工智能规模化集群应用成为可能?

这道题目前有答案了。

1月13日,记者从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获悉,隶属于该机构的思凯迈软脑联合实验室解决了这个难题,推出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规模化产业应用统一部署平台(Konduit)。

该平台以“打造人工智能行业标准”为理念,从底层解决人工智能在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多平台兼容性、运行效率、数据品质、模型标准、代码的维护与效率等瓶颈问题。

天然鸿沟: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一道坎

目前,全球针对模型训练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框架的生态已经基本成熟,然而在生产部署的应用端因开发平台不同带来的兼容性差、效率低等共性问题已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一道坎。

“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包括科学研究(模型训练)与生产部署(产业应用)两大环节。由于开发的目标不同,往往导致科研环境和生产环境之间出现‘天然的鸿沟’。这一‘鸿沟’,不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更不利于政府对产业的扶持政策的制定以及模型安全管理。”思凯迈中国CEO、软脑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潘颜凯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这是因为研究与应用有不同的代码形态和路径,两者在不同语言之间转换、合作及同步,需要二次开发;各框架间的底层运算库的不同又导致优化困难,另外还需处理多个模型及批量推理工作,存在多系统、多框架的兼容性问题。”

兼容并包:

扫除人工智能从科研到生产的障碍

潘颜凯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成果,解决了人工智能从科研到生产部署的技术难题,兼容了目前全球主流的深度学习框架、主流芯片商和大数据系统平台,支持通过云端或本地化部署。

这个平台可以为开发人员提供基础服务模块,从数据预处理到最终的模型服务应用,让开发人员能够编写属于自己的机器学习模型工作管道机制,并通过简单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实现对外开放。

“我们首创了一个叫做工作流水线步骤的概念。”潘颜凯进一步介绍,通过步骤的流式化封装和管理,使模型开发和部署更高效和易用,帮助开发者们创建机器学习领域的“生产流水线”,把人工智能模型快速地部署到各类实际应用场景,实现模型成果的快速转化,创造人工智能的社会和商业价值。

“该成果能让研发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模型部署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让人工智能企业节约解决兼容性成本,用于招募人才和产品的开发,让投资更有价值。”他说。

对于未来,潘颜凯充满信心:“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为各地方、企业等大数据中心,搭建一座跨越从数据存储为主的成本中心到数据应用为主的价值中心 的桥梁。”

机制创新:

让人才在这里找到发展土壤

“此项成果研发团队的重要特点是国际化。”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长、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旭院士告诉《中国科学报》,“团队成员横跨亚洲、美洲、欧洲、澳洲的多个国家。”

此外,行业领军人物以研究网络系统方式参与合作,体现了该研发机构体制机制的创新点。据悉,软脑联合实验室主任Adam Gibson是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开源框架 Deeplearning4j 的联合创始人,曾连续两年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并作专题报告。

“有效利用全球科创资源是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战略部署,张江实验室脑与智能科技研究院/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致力于为全球脑智领域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空间,让国际化的人才在这里找到发展的土壤。”张旭说,“这项成果也是中心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开端。”

《中国科学报》 (2020-01-15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