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辛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9/8/15 19:33:12
选择字号:
展现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第六届上海科博会下周举行

 

8月15日,记者从上海市科协获悉,8月23-26日,第六届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简称“上海科博会”)将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本届上海科博会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艺术让生活更精彩”为主题,将科技与艺术融合,贴近生活,科普入家。较以往展会,本届科博会增加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新元素,从内容、载体、形式和特点等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本届科博会根据两个“3+X”的布展思路,在展示内容安排上以“社区书院”“科创上海”和“青少年科普教育”三大展区为主,配合时下最热的5G、垃圾分类、人工智能等一系列展品,围绕上海三大重点产业发展和社会生活热点,展现了一系列创新创造科技成果,凸显科技让生活更精彩的展会主题。

在论坛活动设置上以“艺术与科学的对话论坛”“未成年人科学教育发展论坛”和“科学与艺术主题分享会”三大论坛领衔,配合“王牌科普诠释者比赛”“炫动全能脑力王”以及“美丽城市科普行”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围绕艺术让生活更精彩的主题,邀请多位院士、知名艺术家和媒体人共同参与,通过艺术展现科技魅力、通过科技诠释艺术之美。

在家门口体验科普生活圈

感受科技魅力一定得去科普场馆吗?在家门口体验科普是怎样一种体验?本届科博会“社区书院”展区邀请十余家相关单位,在展会现场搭建“样板间”、营造“示范点”,举行供需见面会、推介会、洽谈会等,让到场观众直接参与体验、互动、感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类公共服务产品,抢先体验市科协精心打造的“15分钟科普生活圈”。

社区书院是上海市科协为推动科学普及、增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充分挖掘和提升基层各类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开拓科学素质合作新空间。将为民服务与政治引领相统一,依托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片区)服务中心、党建服务中心、图书馆等现有社会服务场所,以“家门口科学社”、“社区书院”、“科学咖啡馆”等多种模式,营造市民家门口的精神家园。

如今,科技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如何引入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造个机器人”——新松机器人旗下针对青少年所开设的机器人创客实验室将给出答案。

此外,同济朱哲琴声音实验室与上海市科委合作的“声音造物展”也将亮相科博会,该科技艺术装置集算法生成、声音纹理、声学材料、先进制造、数字工艺于一身。

在衣食住行中感受未来黑科技

当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科技来到现实,这些科技如何改变城市,未来生活将会是怎样?从科博会可以一探究竟。

儿童教育机器人除了陪孩子玩游戏和对话,还可以干什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元趣信息打造了专属儿童的语音交互技术,展出了一款可以批改作文的儿童教育机器人,陪伴孩子的同时,还可以寓教于乐,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5G无疑是这段时间的热词,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5G已经悄悄来到你我身边。本次虹口展区通过图文展板、电子大屏等体现虹口建设“5G全球创新港”,打造“上海5G综合应用先导示范区”的成果。

在智慧医疗中感受科技温度

科技的发展,不但可以让人们的生活的更便捷,还可以给那些身处病患或残疾的人以希望。

目前中国的视障人士达1300万人,但由于国内目前的视障人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视障人士出行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肇观电子研发的“天使眼”可以改善这一问题。这是全球首款辅助视障人士感知世界和出行的智能盲人眼镜,戴上它,只需用手在眼镜侧边轻轻一划,眼镜上的两个摄像头就会采集外部信息,并自动计算障碍物的空间分布和识别物体,然后将结果转化成音频信号,通过传导耳机传递给使用者,帮助视障人士认知周边环境,视障人士犹如带上几十根虚拟盲杖出行。此外,“天使眼”还可以帮助阅读文字,比如识别钱的面额,看门牌号等各种复杂情况。

零氪科技采用前沿的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模仿人类认知过程,采用海量优质医学数据进行训练学习。可将影像图片逐层判读,标出疑似病灶,并判断良恶性,降低误诊、漏诊率;综合参考年龄、家族史、症状、肿瘤标记物等因素,以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预测,推荐最优治疗方案。

帮助盲人看清世界,帮助卒中后患者恢复行动能力,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硬科技”也可以有温度。

在传统文化中感受科技魅力

《梁祝》是一段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爱情故事,很多人都看过改编的戏剧。但发光的蝴蝶在你身边起舞,绚丽的灯光仿佛让你身临其境,这样的沉浸式戏剧《梁祝》你体验过吗?科技和传统文化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上海科博会设立近5000平方米的沉浸式艺术展区将会给出答案。

沉浸式艺术是摆脱了固定座位、固定视角,让人可以置身虚拟环境中,营造出声、光、电、艺术完美结合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三维实境技术、多通道交互技术或机械数控装置等新科技在舞台上的应用,沉浸式艺术展打破了旧式舞台与观众的关系以及对观众观演的限制,创造了新型观众主导的零距离观赏模式。

在思辨中感受科学与艺术完美融合

在上海这座城市,科学与艺术不再是一道选择题。在这片热土,科学与艺术是彼此最好的缪斯。

8月23日,上海国际科普产品博览会现场,科学与艺术讲坛暨新民科学咖啡馆特邀科学与艺术的大咖——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沈文庆与著名交响音乐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陈钢担任主讲嘉宾,著名艺术人文主持人阎华担任嘉宾主持,探讨科学与艺术的“二重奏”如何奏出未来“最强音”。

8月25日,跨界声音艺术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看见造物创始人、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客席教授、“sound lab 声音实验室”联合创始人朱哲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等一起以《设计——链接科学与艺术的桥梁》为题展开讨论。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