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中国科学报社与细胞出版社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9年“中国科学家与Cell Press”系列活动——细胞出版社2018中国年度论文、年度机构颁奖典礼暨前沿论坛举行。《中国科学报》就细胞出版社与中国合作及未来发展等问题,专访了细胞出版社编辑部副总裁Deborah J. Sweet和出版总监李统胤。
细胞出版社编辑部副总裁Deborah J. Sweet(本报记者王之康摄)
细胞出版社出版总监李统胤(本报记者王之康摄)
《中国科学报》:从细胞出版社的数据来看,过去五到十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的情况如何?
Deborah J. Sweet:2018年,以中国内地机构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中国科学家在细胞出版社旗下研究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共423篇,比2017年增加了245篇,涨幅达137.6%。这对细胞出版社来说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巨大好消息。这137.6%的增长,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的科研能力的增长,二是细胞出版社内部正在从生命科学扩展到物质科学领域,并向整个科学领域扩展。
李统胤:目前,中国科学家跟全世界的合作都在非常快速地扩展。从我们获得的文章来看,很多文章尽管主要作者不是中国科学家,但是作者名单里经常能看到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中国的研究所、中国的实验室,这种现象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中国科学报》:近两年,细胞出版社正在从生命科学领域向包括物质科学在内的全科学领域拓展,先后推出了化学类期刊Chem、能源类期刊Joule等。细胞出版社对未来十年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有何见解?
Deborah J. Sweet:近年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科学问题要通过跨学科合作的途径解决。细胞出版社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多年了,是时候扩展到全科学领域。我们不能仅仅把自己锁定在生命科学的小圈子里,而应该用更广阔的眼光看待科学。我们认为,应该进入到物质生命领域,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或者也可以说,是用生命科学更好地理解物质科学。
去年,细胞出版社出版的期刊iScience就是一个跨领域的开放获取刊物,它鼓励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科学家一起头脑风暴,开展交叉学科研究。比方说,这本期刊曾经发表过关于螳螂虾的研究,研究作为海洋生物的螳螂虾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攻击力,它的身体组织结构如何,这样的结构能不能应用于工业或者建筑领域等。这本期刊还发表了很多幕后故事,讲述这些跨学科的火花是怎么形成的。
李统胤:我们跨到物质科学领域第一本刊之所以是Chem,正是因为生命科学和化学是分不开的,我们会从化学这个领域开始切入,然后慢慢延伸到能源以及其他物质科学学科。
《中国科学报》:细胞出版社如何看待日渐突出的科研伦理问题?在科研伦理方面,细胞出版社是否可以给中国科学家一些建议?
Deborah J. Sweet:每个国家或机构有关伦理的法律和规则可能不同,作为出版社,我们尊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机构,我们要求作者都一定要遵守他们所在国家以及机构的伦理标准,并且要向我们证明他们在做这些研究之前都得到了国家或机构层面的认可。惟其如此,我们才会考虑发表他们的成果。
李统胤:其实,关于科研伦理,国际上也有一些比较普世的价值或者指导方针、政策,这也是国际间合作之所以重要的原因。通过国际间合作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伦理问题或冲突的发生。
《中国科学报》: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细胞出版社如何看待与中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Deborah J. Sweet:虽然两国政府之间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些问题不应该困扰科学家或者学生的合作。目前,两国科学家合作的意愿非常强烈,并没有因为两国之间短时间的问题而受到影响。细胞出版社将会站在科学的角度鼓励全球范围的科学合作。此外,细胞出版社在世界范围内不会有倾向性,我们以科学论文质量为重,对于论文质量的评判标准是公允的,对全世界科学家的态度也都是一样的。
李统胤:细胞出版社进入物质科学领域的发展战略,也是为了将中国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因为中国科学家在物质科学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前沿的,水平提升也是非常强劲的。我们接下来还会出版涉及物理领域、环境科学领域等方面的刊物,这些刊物也将为中国科研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展现舞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