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之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6/5 8:34:26
选择字号:
从“双创”到“三创” 大学应追求价值创造

 

图片来源:全景网

■本报记者 王之康

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要求大学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应该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寻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作出贡献的方式,而且大学在与当地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各种合作创新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导作用,从而变成区域创新者和领导者。

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高校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学院、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以及研究中心等。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如何依托这些机构开展创新创业的实践课程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以及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乃至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可以说,这些都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近日,在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指导、清华x-lab和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孵化与创新生态分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未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论坛”上,学者们就“未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使命与定位、趋势和挑战展开讨论、分享。

其中,清华x-lab主任毛东辉希望,未来在国家层面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原始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并通过双轮驱动来提升大学创新、创业、创造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定位于价值创造和影响力,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双创”成绩显著但仍有不足

近几年,不少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

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该校启动x-lab,由16个院系共建。“我们搭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多维度的整合性平台,是希望能够把原来学校里分散的资源和学生、老师建立更多的连接,来促进创新创业,希望为师生、校友提供一种创新生态的环境。”毛东辉说,它主要包括教育平台、跨学科资源聚集生态平台和团队培育平台。

据统计,几年来,清华大学已有超过3.5万名学生和校友、1400多个团队加入清华x-lab,他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参与实践。到目前,有500多个团队和清华科技园进行对接,注册成立公司,其中有近200个团队获得了至少一轮投资,据不完整统计,总融资额达到63亿元。

“作为一个服务于创新创业的生态平台,清华x-lab正在无形中发挥着作用。”毛东辉说,总的来说,要用创业的方式、行动的方式、生态的方式、公益的方式作“双创”教育,“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做传统的教学项目,不能用传统的学术方式或行政方式来建设,要在实践中让学生有所得,课程也多是实践课程”。

但从整体来看,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如火如荼,但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

“对大学尤其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大学来讲,创新创业并非其所擅长,老师和学生们更擅长的是做科研。而且院系之间、学科之间交叉非常少,而创新创业则需要更多地交叉。”毛东辉说,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在人才创新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投身创新创业的人比较少,同时大家掌握的必要创新技能和认知也很少,大学中的资源也缺乏连接,信息像孤岛一样无法实现校内校外的连接等。

他指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创新创业,还应关注创造,也就是‘三创’。”

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必要性

早在2001年,武汉大学就已将“三创”教育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率先提出了“创造、创新、创业”的“三创”教育理念,并以此深化教学综合改革。

这样一种改革,也使得武汉大学2002年入选首批9所“创业教育”改革试点高校,2006年首批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2015年获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016年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入选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但在发展过程中,武汉大学由于是综合性大学,也面临着一些协调的困难。”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夏清华说,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如何实现创意、创新、创造、创意这些活动的有机衔接,第二个方面涉及到资源的整合,比如如何深化与地方行政的联动对接,实现团队、项目、平台、政策、资金等全要素的无缝对接,这就是一个综合性大学面临的如何提高资源协调使用效率的问题。

在夏清华看来,在当前的新背景下,高校要进行一些探索与改革,比如在新工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新商科建设过程中如何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型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如何既加强基础研究又加强成果转化等,同时也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则有必要探索如何向创业型大学转型。”夏清华指出,创业型大学是指在教学理念和行为方面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新型大学形态,一所大学中如果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具有创业的态度,并能在不同层面上积极行动,就可以将其定义为创业型大学。“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要求大学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用一种新的观点来看待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寻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和知识进步作出贡献的方式,而大学在与当地其他创新主体进行各种合作创新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变成区域创新者和领导者。”

大学应定位为价值创造

对于“三创”,毛东辉认为,这是一种战略性思考,但在此之前要先清楚创新、创业、创造究竟拥有怎样的内涵。

“创新比较好理解,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产品的原型和商业计划的准备;创业更多地表现为创办新的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他说,创造的内涵更加丰富,因为每个领域有各自的创造性工作,再顺延创新、创业和创造的基本内涵,可知它包括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影响力,最终创造对社会进步的一种贡献。“依据这样的理解,再对照高校当前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那么,对于大学的定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潜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和创造工作就会有更多思考。”

毛东辉认为,要更好地推进“双创”乃至“三创”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大学的定位。

以前,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往往更加重视学科排名、人才计划等,高校定位虽然表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但不得不去追求各种“帽子”。

“这是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往往表现为手段性、短期性、功利性,总之是非常低层次的价值导向。”毛东辉说,它所带来的就是利己主义的价值观,知识人才的价值低估,创新创业创造文化、意愿、动力和企业家精神的缺失,以及大学的使命和愿景与初衷相背离,乃至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脱节。

他希望,在国家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原始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通过双轮驱动来提升大学创新创业创造的水平。“高校应该追求创造价值和影响力,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教师应该追求知识创造,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追求,进而影响学生成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以为社会作出积极的有意义的贡献为人生追求。”

《中国科学报》 (2019-06-05 第4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