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琦
中国工程院,这个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这个工程科技大师荟萃之地,这个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势诞生的高端智库,从呱呱落地开始,就注定了它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应国家之所需,急国家之所急。25年来,中国工程院带领广大院士,紧密团结全国工程科技界共同奋斗,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工程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应时代而生
自诞生之日起,为实现我国现代化而奋斗,就成为中国工程院的“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现工业化是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是工业化社会的命脉,是数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学部委员(院士)认为,为了顺利完成中华民族这项历史性任务,必须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中国科学院原设的技术科学部已不能满足工程科学发展的时代需要。
他们认为成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是十分必要的,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不过,中央领导对此没有作出肯定的批示。这件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虽然给中央的报告没有结果,但是中国科技界对于成立工程科学院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人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建议。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对成立工程科学院也并未泄气,一直保持着与国际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理事会(CAETS)的密切联系。
科学发现与工程技术是有社会分工的,现代化建设要靠科学,但必须要有工程方面的力量,科学代替不了工程,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都直接依靠工程。
1992年春,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6位学部委员再次提出《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赋予科研和建设任务,指导学科发展,培养人才,对国家重大工程科学问题提出咨询建议。
这一次,中央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1993年决定建立中国工程院,聘请30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并遴选66名院士,一共96名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千呼万唤始出来”。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同时举行,大会选举朱光亚院士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这次大会,作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
为改变而来
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工程院的“天命”,也是每个院士肩负的神圣使命。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院士们始终满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科技报国、造福人民为使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忘我奉献,锐意创新,勇攀科技高峰,弘扬科学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引领和表率作用。
黄旭华,弃医从工追逐科学救国梦,荒凉孤岛潜心科研探“龙宫”,带领团队不到10年便实现了毛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
王小谟,在贵州的山沟沟一待就是19年,潜心研制先进的雷达;带领预警机团队进行长达5年的“711”工作制,为的就是给中国人争口气;
袁隆平,视杂交水稻如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一生的情感和心血,年近90仍坚持亲自下田;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到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高速铁路,从西气东输、特高压输电、超超临界发电到高性能计算机、下一代互联网,从超级杂交稻到重大疾病防治等,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每一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无不凝结着广大院士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取得的成就骄傲。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在所有重大工程高科技领域中都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在一些很重要的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技术并不能全球化,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永远是买不来的。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院士作为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要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紧紧围绕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瓶颈,破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的号召振聋发聩。
由创新而立
作为国家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成立伊始,战略咨询已成为融入中国工程院血液的一份厚重责任。
——围绕全局性重大问题,特别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全局性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能源资源保障、海洋工程发展等,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咨询研究,为中央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围绕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科技决策,特别是行业领域的重大科技决策开展咨询研究,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规划制定、工业产业工程科技发展到农业现代化、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为国家行业产业及科技政策制定提供了独立客观的咨询意见。
——围绕突发性重大事件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对策研究,在应对非典疫情、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日本福岛核事故、马航客机失联等事件中,快速组织咨询研究,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接受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委托,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峡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工程组织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2015年,中国工程院被正式列为首批25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
李晓红强调,要打造“顶天立地”的国家高端智库,要动员和组织广大院士在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难题上下大功夫、发挥关键作用。
“顶天”,就是中国工程院将主动对标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聚焦国家未来战略需求,集中力量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问题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立地”,就是中国工程院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咨询研究,服务地方科学决策,促进地方产学研用合作,为地方创新发展提供工程科技智力支撑和人才智力支持。
过去25年,中国工程院向国家和人民呈上了厚重的答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将续写更加华丽的篇章。
《中国科学报》 (2019-06-03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