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系统科学的过往与序章 |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侧记 |
生育政策怎样作用于中国人口结构?温室气体排放如何影响气候变化?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之间怎么取得平衡?急剧变化的世界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哪些新问题?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议题,它们的解决都与一个学科领域密切关联,这个学科就是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是个什么科学?如何更好地发挥发挥它的作用?”过去四十年里,研究系统科学的学者们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4月27日,在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上,中国系统科学和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的诞生与发展,在每位与会者的脑海中浮现。
一张40年前的旧报纸
“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八旬年纪的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专家顾问、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颜基义激动地回忆说。
如果问颜基义:“在您工作中,最珍贵的纪念品是什么?”他一定会掏出一张40年前的旧报纸。
这是一张1978年9月27日的《文汇报》,报纸的头版右边印着一篇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作者是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
1978年9月27日的《文汇报》(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官网)
钱学森指出,在此以前,人们对系统科学的认识还是不够清晰的。
这篇文章梳理了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些工程技术,总体上称为系统工程,其共同的技术科学就是运筹学。文章同时指明了系统科学在人为系统为主要成分的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此后,这篇文章被认为“对于中国系统工程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文章发表后,便在中国掀起了研究系统工程的热潮,这股热潮深入到在生产、经济、技术与科学各个重要领域之中。
颜基义评价:“改革开放让中国这艘大船驶进世界大海,这篇文章则为这艘大船增添了巨大的动力”。
新世纪的“王朝”
在上个世纪末,作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作者之一的许国志曾预测:“21世纪将看到系统科学开疆拓土,建立伟大的王朝。”
近几十年间,系统科学在中国的确凝聚出了一股力量。197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成立非平衡系统研究所,国内开始有目的地发展系统科学。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市场化、市场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系统科学已经成为一门十分有意义的学科。”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院长狄增说。
“系统科学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钟耳顺说。
在他看来,系统科学的核心是把事物的系统、要素和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的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国家和社会的目的的需要。
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和成熟,人类的思维观念和思想方法发生转变,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且广泛应用于国防及生产等许多部门。
与此同时,系统科学的学科交叉特点,使其对合作与交流有强烈的依赖。于是,系统科学在中国发展了30年后,2009年,一群从事欧亚系统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自愿结成了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民间智库的梦想
2009年4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正式登记成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主管。
如今,系统科学正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复杂性科学业已成为系统科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非常有用,但也很容易出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粗俗化的陷阱。系统科学不是个什么都能装的筐,更不是个拼盘,对具体系统的特定关系需要有独到的分析。”颜基义说。
成立十年来,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的工作之一,就是开展系统科学研究。“我们采用开展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将系统科学融入其他领域的途径。”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蒋正华说。
在开展系统科学基础研究的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一系列工程系统应用研究。
蒋正华介绍,在国家安全问题研究方面,研究会成立了“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在地理信息标准研究方面,研究会参与了五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研究会正在开展“系统科学在气候变化和气温调控中的应用”的研究;在老龄化问题方面,研究会的“老龄产业研究中心”成立了相应数据库,为政府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支撑。
这个民间学会还在向着智库方向发展。“研究会的一贯宗旨,以推动学术交流、国际合作、打造集成创新为主线,力争逐步将自己办成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民间智库,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振兴、国家安全、国际理解与合作做出自己的贡献。”蒋正华说。
面对仍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日渐复杂的系统科学,怀揣梦想的研究会也在反思中前行。“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钟耳顺说,研究会将在以往基础上研究制定近中远期合理的发展战略规划的行动方案,促进学科融合和交流借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