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20 10:51:13
选择字号:
学生不缺席的三个“法宝”

 

■本报记者 王之康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很多老师眼里,《电磁场理论》都是最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们也是觉得这是最难学的一门课。但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有“电磁女侦探”之称的该校教授苏东林执教的这门课,却鲜有学生缺席。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的PPT永远在变”

1979年,苏东林进入北航读书。从1987年任教至今,她一直都在教《电磁场理论》这门课。从刚开始时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收放自如,她对于这门课的难度有着深刻理解:“要用到很多知识,还要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同时电磁场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见摸不着,因此这门课很难理解。”

但就是这样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课,她却坚持教了三十多年,因为“它对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至关重要”。

说起如此高的学生上课出勤率,苏东林坦言:“这大概是由于融入血液里的北航教育理念”,“法宝”之一就是科研与教学互动,不照本宣科。

“每学年,我讲课的PPT都有所变化,与上学期不同,因为我会把科研中的体会及时放进去。这样,学生就能将书本知识与具体研究相结合了。”她还不止一次地要求自己带的研究生做教学辅导员,“前面是完成学分的教学辅导员,后面是不断地去听,因为这也相当于一种讨论,总比自己闷头学要强。”

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苏东林还有一个“法宝”,就是点名。

“我每节课都要点名,但不是挨个儿念名字,而是让每个学生写一个小纸条交上来,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通过纸条与学生沟通。”她说。

当然,苏东林点名并不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要确保所有学生都到课堂。如果有人两次不到,她就会让教学辅导员公布其姓名,然后“发动所有人去把他们请回来上课,包括教务员、指导员、班主任、班长等”。

如此执着地让学生进课堂,除了身为教师的自律外,还饱含着苏东林对学生的爱:让学生一直跟着学,有的时候还真是能够挽救一些学生,甚至挽救一个家庭。

“曾经有个学生是以县城状元的成绩考到我们学院的,长得特别精神、特别帅,但就是沉迷游戏,经常缺课。”苏东林说,她点名发现学生缺课后,询问教务老师才知道,这名学生多门课不及格,几乎到了退学的地步。

“一个都不能少”,她这样想着,便通知学生班主任、辅导员,最后通知了他的家长。

“他的家长可震惊了。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保留公职,母亲辞职、请假,住在招待所陪读。因为只能租一个房间,他爸爸晚上到校园里转,妈妈晚上看着他睡,白天盯着他送到教室。”苏东林说,直到学生妈妈突发心脏病,孩子才一下“醒”了,下决心要好好学习。

但他毕竟面临多门课不及格,一时也赶不上学习进度。苏东林就联系其他老师,一起给他“开小灶”。最后,他顺利毕业,回到家乡有了正式工作。

规定与爱心

在北航,无故缺勤三次的学生是不能参加考试的。苏东林觉得这是一条必须要严格执行的决定。这也成为她课堂上一个学生都不少的第三个“法宝”。

“如果在这种管理上不能严格执行,就很难做到让学生都进课堂。事实证明,刚开始很难执行,但我觉得没关系,学生可以补考。”她说,学生一定要把知识学好,如果没有扎实的电磁场理论知识,后面会很难学好。“坚持几年以后,我就做到了学生全勤。”

当然,严格执行学校规定的苏东林并非不讲情面,在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

“北航的现实情况是,《电磁场理论》课排在了大二下学期,如果学生不及格,就要在大三上学期重修。而大三时,他们就要从北航沙河校区搬至学院路校区,不仅空间距离成了问题,重修时间也跟下一学年的课程相冲突。”苏东林说,为了保证能够切实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周末时,她就在北航学院路校区开设重修课程的第二课堂,方便重修学生学习。

在重修的第二课堂,她收到了令她非常欣慰的回馈,“一个重修的学生告诉我,单独开课,让他们真正学到了知识”。

“既然作为一名老师,学生跟着我学习,就要保证一个人都不能少。”苏东林说,对待学生一定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用细心、爱心去呵护,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中国科学报》 (2019-03-20 第2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