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芳言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3/7 8:57:36
选择字号:
赋予基础研究应有的战略地位

 

■任芳言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似乎已经成为每年两会上必谈的话题。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1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强化稳定支持,优化投入结构。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作为科学研究的创新源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动力。一方面,在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在国际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当下国民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各行业对于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需求愈发强烈。

回看过去,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完成洲际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正式开放、“中国天眼”FAST在试运行期间发现数十颗新脉冲星、中国科研团队首次从铁基超导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

基础研究需要长期积累,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这就更需要国家长期稳定的支持。当然,在基础研究上“砸钱”,并不一定能获得预期回报。但就算研究未能达成目的,它同样具有意义。例如,美国的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在未能探测到引力波之前,其减震技术、激光技术和极低噪声技术都已在不同领域大显身手。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的最前沿,但过程中充满艰难险阻。不少重大原始创新研究初期,不但需要科研人员坐“冷板凳”,更需要科研机构或管理部门给予稳定支持。因为只有从基础研究起步,掌握核心技术,才不会在产业化阶段遇上“卡脖子”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两会上建议,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基础和原动力,急需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将“国际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把中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现阶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要扭转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的局面,从“陪跑”变成“领跑”,追根溯源,还是要赋予基础研究应有的战略地位,为潜心钻研的科研人员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报》 (2019-03-0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