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唯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2/28 20:02:35
选择字号:
打破“唯论文”论,讲解员也能评职称了

 
 
做了10年讲解员,讲解词都可以放在桌上摞起“高塔”了,自己付出的智慧究竟被认可吗?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高源曾经这样怀疑过自己的付出。
 
望着手中鲜红的副高级职称证书,他知道这是社会给予他最好的证明。
 
12月24日,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证书颁发仪式在京召开。包括高源在内的一线讲解员、各类科普公众号“网红”、高级工程师等75人荣获北京市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
 
北京率先评出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这在全国还属首次。“这对科普讲解事业是雪中送炭!”高源感慨。
 
干什么就评什么
 
此次职称评选,高源的申报材料是以自己讲解词为蓝本著作的十万字的书。
 
不要小看这一份小小的讲解词,这正是专职讲解员最大的特长,因为它们是绝对原创的。每份讲解词的诞生过程都不简单,在初创之后,要经过艺术加工和科普加工,极为烧脑。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样一套极耗心力的讲解词其实寿命很短,需要重新创作进行更新。随着博物馆展览的更新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两年不到就全废了!”高源告诉《中国科学报》,他时常苦闷于自己工作的价值所在。
 
像高源这样有着类似困惑的科普人员不在少数。目前,北京市有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5万余人,主要集中在科技场馆和科普基地。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大众传媒渠道或校外培训机构开展科普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尽管这些从业人员取得了专业的成果和业绩,具备了晋升相应职称的条件,但由于缺乏规范的行业资格评定标准和评审组织,没有职称晋升渠道。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9年6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市科协按照本市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要求,联合印发《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首次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并设置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四个层级,满足各梯次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需要。
 
北京市科协人事部负责人介绍,作为北京市职称制度改革的产物,科学传播人才职称评审的新政策,直接落实职称制度改革相关要求,破除 “唯论文”的做法,解决人才评价“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
 
“与其他专业技术职称不同,科学传播工作的跨界性很强,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专业和知识。它并不强调在某个专业多么‘专’,而更加注重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 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能力、业绩和水平。”该负责人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传播人才职称评审注重体现分类评价,即“干什么,就评什么”。
 
让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有盼头
 
据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人员具有单位覆盖面广、专业领域多元、申报人员学历较高,年龄层次分布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等特点。
 
陈冬妮就是其中高学历的代表。她是北京天文馆副馆长、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科普工作已有13年。
 
2001年,陈冬妮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德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硕博连读。那时,这项历史悠久的中德项目是首次与中国天文学界“联姻”,她的导师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景益鹏。
 
培养一名从事天文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者极其不易。五年苦读,陈冬妮对宇宙学有了深刻的理解。当她决心放弃科研之路,选择去北京天文馆工作时,众人不解。
 
“你想好了吗?”景益鹏担忧地问。因为在当时的天文工作者看来,如果去了天文馆,就意味着告别天文科研的主流前沿,对于陈冬妮这样的人才实属可惜。
 
陈冬妮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她告诉《中国科学报》,一次她去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屏山县做科普时,仅仅一把剪刀就让山区的孩子很开心。“他们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看的剪刀。”
 
“他们的渴望让我觉得科学传播任重道远。”陈冬妮至今不后悔当时的决定。
 
那么,职称究竟会对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人生起到什么样的改变?
 
高源坦率地说,他并不知道单位是否会认可此次职称并将此纳入薪酬系统。“我们觉得工作得到了认可,工作更有劲头,而且这个职称应该任何单位都会有所重视吧!”
 
“科普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技术活,并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科普是那些不能做或做不好科研教学工作的人才去做的事情,更不是谁都能做得好的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郑念表示,当今社会越来越要求专业化的科普技术人员,把创新的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让高科技产品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同时,社会也越来越要求科普教育技术与正规教育技术相结合,要求科普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普职称的设定正好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和创新发展的需要。
 
加快科普人才培训是当务之急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随着北京市有关科普职称评审办法的出台,天津紧随其后,浙江也积极跟上……
 
郑念认为,这些都说明对科普工作业绩的认定是一种社会共识,更是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举措。“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不一定体现在投入、产值和地位上。至少在认识上要充分重视,至少让从事科普工作的人有盼头、有认同、有出口。”
 
不过,在郑念看来,北京市有关科普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的出台,只是为科普人才的资格认定、业绩认同提供了渠道,这还远远不够。
 
“从现有科普从业人员的队伍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说。
 
根据《中国科协科普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到 2020 年,我国的科普人才要达到400万人,其中专职科普人才达到50万人,兼职科普人才350万人,中级职称以上科普人才达到300万人。依据《中国科普统计》2017年数据,全国科普人才的实际情况与规划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他认为,加快科普人才的培养培训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郑念希望,尽快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置科普或科学传播专业,以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把社会上愿意从事科普和科学传播的科技工作者转为科普人才。同时,发展科普志愿者,调动广大的大学毕业生、离退休科研教学工作者也加入到科普行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