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棋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14 15:47:45
选择字号:
“清华学堂”拔尖人才培养的经验与启示

 

■孙棋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2009年,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并于次年被批准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经过十年的发展与探索,形成了以“姚钱数”(计算机姚班、钱学森力学班、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为代表的特色培养模式,其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人才培养目标与育人理念

“学堂计划”致力于构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激励最优秀学生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努力使获计划支持的学生成长为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并逐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同时促进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学堂计划”坚持“领跑者”理念,积极营造清华学堂环境,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培养基础科学未来“领跑者”。在选拔“领跑者”,即选拔优秀本科生作为“领跑者”,带动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培养基础学科未来“领跑者”,通过实施优势转化战略,将学科、师资、国际交流、优质生源、优良传统等方面的办学优势积极、主动、优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势,培养基础学科未来“领跑者”。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实行首席教授负责制,依靠拔尖培养拔尖。“学堂计划”聘请各学术领域的国际顶级大师、一流学者担任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首席教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和项目管理工作,亲自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并亲自参与课程教学等工作。

以“计算机姚班”为例,项目邀请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根据自身多年执教经验,亲自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姚班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均采取全英文授课,促使学生适应国际化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姚班还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使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都能参与海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

其次,以科学精神培育为引领,夯实核心学术素养。“学堂计划”注重以学生的核心学术能力为学业发展的基石,以求索奋进的科学精神为学术生涯的引领。大部分项目均在学生第一学年开设了关于学术精神和科学史、科学方法论、人文基础素养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对科学、人文、艺术及工程之间跨学科关联性的理解,激发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和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宏伟志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学术素养和发展潜质。

第三,以挑战性课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术潜力。“学堂计划”鼓励学生在科学挑战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创新方法,让学生直面学术研究前沿开展探索。各个项目均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了大量挑战性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加入了很多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尝试冲击学术前沿阵地。

以“钱学森力学班”为例,项目设计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研究实践、人文等综合贯通的挑战性课程体系。把挑战性学习贯通整个本科教育过程,大一、大二进行基础学术训练,大三开展创新挑战项目,设置“土木工程结构破坏试验与模拟”“机器人足球”“人体热量发电”“未来音乐工厂”等创新设计项目,大四开展为期3~6个月的出国研修和毕业论文训练 。

项目运作机制创新

首先,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建立人才培养“特区”。在招生、培养、管理等环节,在注重“素质”的基础上,突出“拔尖”和“创新”的目标。

其次,设立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国家经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社会资金参与。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聘任国内外高水平教师、资助学生国际交流和科研训练,以及奖学金、教学资源建设等。

第三配备最好的学习条件,将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向参与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支持,入选的学生享受专项奖学金。

第四,开展拔尖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组织教师、教育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就拔尖创新人才特质、培养途径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等共同开展研究,推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最后,重视国际化训练,建立长效海外高校联合培养机制。三年级学生100%赴海外一流高校交换学习一学期,每年选送部分大四优秀学生前往美国知名大学以及知名机构进行研究实践。资助学生参加 各领域内顶级国际会议。

经验与启示

新形势下,清华大学的“学堂计划”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其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第一,大师名家引领,培养方案不断迭代。通过设置专业人才培养首席专家,加强知名专家、顶尖学者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度参与。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培养理念、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由首席专家牵头项目教师组对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系统和细致的研究设计。同时,加强学术大师深入一线教学,依靠骨干教师开展精细化培养。加强学术大师在先导性课程、方法论课程、创新实践课程和挑战性课程的参与,让学生感受大师风骨、树立人生榜样,在核心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得到一流教导。

不断优化与重构培养方案的同时,该计划通过长期迭代形成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教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定期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科发展情况,充分整合社会热点与领域前沿,动态调整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的持续更新迭代。

第二,学习兴趣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动力。注重学生学术兴趣和志向培养。通过先导性课程激发学生浓厚的学术兴趣,形成内生学习动力,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找到人生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始业期开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自主、可控、系统化的学习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允许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适当放宽专业和学制限制,扩大多学科学习资源的供给。

第三,注重核心素养,强化领袖精神培养。通过强化通识教育,做好非人文学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的基础性培育,塑造人文精神,拓展眼界胸怀。在加强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文理渗透、多学科交叉,加强多领域学习的相互借鉴和促进作用,真正形成复合创新能力的同时,强化领导力培育,通过政治、历史等领域的学习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演讲辩论、社会活动、国际交流等方式激发和塑造学生的领袖精神。

第四,强化政策配套,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根据教学实践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配套政策改革,在学分、学制、专业等方面设立改革试验田,提高学生学业发展的自由度、灵活性,制定跨院系、跨专业的学生流动机制,建设统一灵活的教学管理体系。

拓宽科研和教学资源的配置通道,增加对教学的资源投入,使有特长和有个性的学生能获取充足的发展资源与空间。进一步推进学制改革与学分管理。探索宽基础的培养模式和较为自由的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简化较为死板的学分管理体系,激活学生选修自主性。

(作者系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中国科学报》 (2019-11-13 第4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