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5 8:46:46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呼吁:衡水湖生态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

院士专家在衡水湖进行现场调研

“衡水湖是华北最大的城中湖,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该组织更多的专家进行全面论证,制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前不久,在“衡水湖保护与发展专题调研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孙鸿烈表示。

衡水湖保护区位于人口密集的华北平原,处在河北省东南部。2003年衡水湖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63.65平方公里。其中,衡水湖面积7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4米,蓄水能力1.88亿立方米,分为东西两湖,其水源主要引自黄河,享有“京津冀最美湿地”“京南第一湖”“东亚蓝宝石”等美誉。

“衡水市是北京、雄安新区南部的生态屏障区,衡水湖是华北地区少有的候鸟迁徙地以及栖息地,也是南水北调、引黄入冀补淀工程的重要调蓄地,在抵御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京津冀乃至全球碳循环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沈镭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科技委副主任李廷栋认为,衡水湖是华北平原单体面积最大的淡水湖,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拥有水域、草甸、沼泽、林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任何上游所涉及到水、气、土等方面的污染,不仅影响到衡水湖,还影响下游及雄安新区,所以加强科学利用与保护迫在眉睫。

在谈到衡水湖的区域中,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九林认为,华北平原是我国湿地发育贫乏区,衡水湖保护区具有很强的唯一性。要加强上游以及衡水湖周边水源的人与自然的规划引导,这些规划引导应该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整体看待。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住建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冯长春认同。冯长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不管上项目还是发展产业,都要考虑区域整体协同,交通和污染问题应该从更高层次协调解决。

衡水湖湿地还是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的特殊湿地类型,处于衡水市区中央,村庄环绕,人口稠密,也是探索与人类活动相关湿地保护的重要“试验场”。

那么,该地区现有的企业以及未来发展的企业如何转型升级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认为,解决有污染的企业不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要站在全局看待问题,关键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是否真的转型升级了,要注重搞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搞生态工业必须经过多方面论证。

此外,衡水湖还具有丰富的生物的多样性。这里有植物538种、鸟类324种、鱼类34种、昆虫535种、两栖爬行类17种、哺乳类20种。其中,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白尾海雕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9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3月8 日,国内外专家在衡水湖一次观测到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308只,这是世界已知最大种群。该物种的数量全球不足1000只。“要保护好衡水湖环境,最关键是污染源的控制,让比大熊猫数量还少的青头潜鸭生存下去。”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大学教授印象初说。

“衡水湖在保护与发展时,要做好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吴丰昌在总结时表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