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0/22 16:29:20
选择字号:
科学家发现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新机制

人类的恶性肿瘤依据病理学分为癌、肉瘤、白血病、淋巴瘤和黑色素瘤等类型,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肉瘤。早期的胃肠道间质瘤属于良性肿瘤,但有部分会进展成为致命的恶性肿瘤,是什么力量让它们走上“不归路”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王跃祥研究团队解答了这个问题,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新机制,鉴定出位于22号染色体的主要抑癌基因,解析了DEPDC5抑癌基因的失活是间质瘤恶性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提供了区分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分子标记物,为间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该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10月22日凌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王跃祥表示,每一类型肿瘤都有其特定的癌症基因。胃肠道间质瘤主要癌症基因是一个名为KIT的癌基因。早期间质瘤已经含有KIT基因的突变, 提示从早期间质瘤进展为晚期使人致死的间质瘤需要KIT癌基因以外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在优化新型驱动基因发现的基础上,从生物学角度,建立了一套胃肠道间质瘤驱动基因的研究体系。首次发现了间质瘤中位于22号染色体的新型抑癌基因DEPDC5,证明其编码蛋白DEPDC5能抑制间质瘤细胞增殖和生长。这个蛋白正常发挥功能时,可以阻止间质瘤的生长。但是,当这一蛋白由于其编码基因突变而处于失活状态、且间质瘤恶性程度越高时,该蛋白表达量越低。研究表明,DEPDC5蛋白的失活会促进间质瘤的恶性进展。

“学术界20年前就推测胃肠道间质瘤22号染色体存在抑瘤基因,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肿瘤基因。”王跃祥进一步解释,“早期间质瘤体积小,生长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DEPDC5起抑癌功能,一旦DEPDC5失活(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间质瘤増殖能力就增强,推动其向恶性方向发展。遗憾的是,16.4%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都属于这种情况。”

据介绍,临床中,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线药物是靶向作用于其癌基因KIT的格列卫 (伊马替尼),格列卫显著延长了晚期间质瘤患者的生存期,但在临床经常发现其对间质瘤的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

为了进一步解析其背后的分子机制,王跃祥团队经过大量的研究工作,发现DEPDC5蛋白的失活会降低格列卫对间质瘤的治疗效果。为了让格列卫对DEPDC5蛋白失活的患者也能有很好的疗效,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另一种药物依维莫司具有和DEPDC5蛋白类似的功能,且能够弥补DEPDC5蛋白失活的缺陷。研究表明,依维莫司和格列卫“双管齐下”,对间质瘤的抑制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能产生“1+1>2”的效果。

“对于DEPDC5失活的间质瘤,单用格列卫效果有限。服用依维莫司或回补DEPDC5,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如果联用格列卫,效果显著增强。” 王跃祥说。

专家认为,此项研究对晚期间质瘤的治疗和有效预防、延缓间质瘤的进展意义重大;为DEPDC5失活的间质瘤患者带来了福音,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14542116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