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利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17 9:14:14
选择字号:
生态环境“两张皮”问题何解

黄锦楼(右一)等专家正在土壤修复项目现场调研。


陈同斌(右三)在调研现场。
 

■本报见习记者 赵利利

生态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即便直接引进国外/区域外的技术,也往往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直接套用。

“大部分科研人员只是注重写文章,没有过多关注转化。科学家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中没有转化意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最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直言。

这一情况将会发生改变。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指导意见》明确了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范畴,健全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任务,系统提出促进成果转化的保障措施。

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同斌所在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了土壤修复和固废污染治理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转化。他对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已久的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两张皮”问题感触颇深。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实践证明,促进和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臧红印告诉《中国科学报》,企业在当今生态环保产业竞争相对充分的前提下,能否生存并发展壮大,除了人才、科学的管理、市场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科研成果的重点到底是发论文还是实际应用,这一点在学界和业界并没有多少分歧,但是,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从论文到实际应用这“最后一公里”的事似乎不应是科学家的工作范畴。

陈同斌也表示,成果转化相关工作“非常困难”,与单纯的科学研究相比,影响因素多、投入大,“吃力不讨好”。但他仍然认为,好的重要科技成果必须应用起来,而不只是“发点文章让少数同行看看就完事”。

“除了基础性研究之外,科研最重要的还有实战的一面,那就是面对市场。”臧红印说,“其实就是科研机构和企业、市场等多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如果不能转化则无形中浪费了科研成果,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进步。”

臧红印表示,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科研投入是重要路径,但加大投入必然增加成本。中小企业本身的技术研发资源相对匮乏,科研队伍也不系统,而科研机构的特点是科研队伍自成体系,具有系统性、综合性、连续性等自身优势。因此,研发机构和市场多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需求大但储备不足

事实上,生态环境成果转化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以陈同斌参与的湖南常德土壤修复产业园为例,作为全国第一个土壤修复产业园,常德土壤修复产业园成功推动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造福广大民众,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实现了打好生态环境治理与精准脱贫两大‘攻坚战’的有机结合,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陈同斌说。

“目前生态环境治理需求较大、较迫切,这些需求往往是我们碰到的新问题。”陈同斌告诉《中国科学报》,“但技术储备不足而且相对滞后,与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陈同斌表示,生态环境治理往往需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即便直接引进国外/区域外的技术,也往往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能直接套用。”

生态环境领域的成果转化具有政策和市场双导向性的特点。往往是环境政策倒逼产业升级和治污标准提升,市场推动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符合环境治理需求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才能实现其市场价值。

陈同斌指出,目前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积累增加较快,但真正实用性的成果明显短缺,已有实用性成果转化率不足,而且成果的应用转化还受到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等行政因素的限制,转化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他还表示,相当一部分“客户”就是政府,另外一部分“买方”虽然不是政府,但是需要政府的协同才能满足一些相应的条件。

“虽然是企业掏钱,但是须由政府批准和认可,最后的验收环节在政府,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影响总是会显现出来。”陈同斌说。

关键在“以人为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对《中国科学报》表示,重要的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关键不在于技术,而在于使用技术的这个人。所以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体系。”黄锦楼说。以哪些人为本?他说,应该包含这个领域所有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来自于高校科研院所,也可以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有企业的技术骨干。

黄锦楼表示,生态环境领域的技术工艺更多是问题导向的,“因为出现了问题,所以提出一个新政策或新要求,这一需求肯定是来源于实际”。具体问题经过不断研究找到解决方案,而这个过程中起到串联作用的就是人,解决技术的集成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技术的人的组合。

黄锦楼告诉《中国科学报》,生态环境领域问题的解决方案多是综合解决方案,前期的咨询是很重要的过程,而这也要靠人的经验。

与其他行业不同,生态环境领域很多问题具有公益性。“评判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纯粹地以其带来的经济产出为标准,经济发展情况不同的地区可能采取的解决方案也是不一样的。”黄锦楼说,“没有最好的技术,也没有最坏的技术,只有适用的,因此,生态环境领域需要一个不同于传统行业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指导意见》指出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服务平台肯定非常有利于促进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黄锦楼告诉《中国科学报》。

“易修复”是黄锦楼团队创立的专门为地方生态和社会环保问题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从咨询、规划、技术、设计到实施完整综合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易修复所做的事情正是《指导意见》所要求的。

黄锦楼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前,整个生态环境行业发展相对不是那么“正常”,大企业拥有很多资源,可以做很多项目,而一些小企业或者拥有技术的专业人才找不到“用武之地”。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还要建立符合生态环境产业特点的评价体系,通过调控进一步支持技术的转化。

大企业追求大而全,黄锦楼认为这并不是很好的发展趋势。他表示,这个行业需要细分、协作,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同的技术方案可以在这里交流碰撞”。

《中国科学报》 (2019-01-17 第5版 转移转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