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成果亮点频现,企业主体地位凸显 |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呈现新特点 |
|
“黄瓜农艺性状”“梨的高效育种”“月季栽培和运销”……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目录上,这些字眼显得格外接地气。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面向改善民生、建设生态环境的成果竞相涌现,充分体现了科技界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关注和回应。
民生成果无疑是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亮点之一。除此之外,让我们看看今年的奖励工作和获奖项目还有哪些新特点?
5大亮点弘扬科技精神
“亲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落地,有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次获得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也让我们体会到,中央非常重视科研成果能为老百姓所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们不仅利用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破解了第一个蔬菜作物——黄瓜的基因组遗传密码,而且发现了黄瓜苦味物质合成的分子机理。他们能做到把一个基因“开关”关上,让黄瓜的果实不苦,味道清甜;同时把另一个基因“开关”打开,让黄瓜的叶片变苦,抵御虫害。由此产生的“蔬研”系列新品种累计推广约100万亩,创造了约80亿元的经济价值。
卫生健康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新一代脑起搏器在29个省市推广使用,成为帕金森病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案;全球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已成功检测294余万人份,通过提前干预降低了耳聋出生缺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介绍,他们医院凭借自主研发的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建立了国内首个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认证的规范化培训平台,覆盖全球,对国内外医生开展手术培训。“通过我们的技术,可以实现早期肺癌一部分患者当天恢复,大部分患者3天恢复。”何建行说,“比感冒恢复得还快!”这一成果获得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企业出现在国家科技奖的舞台上。在13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类获奖项目中,75%的项目有企业参与,其中三分之一的项目由企业牵头完成。今年科技进步奖获奖单位中共有303家企业,占获奖单位总数的47%,民营企业数量超过国有企业。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发的“电网大范围山火灾害带电防治关键技术”获得了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他们首次发现水经过强效雾化后,绝缘性能居然超过空气的反常现象,颠覆了百年来必须停电灭火的惯例,填补了电网山火带电防治技术的国际空白。目前,他们研发的灭火剂已经出口澳大利亚上万瓶。
据介绍,今年获奖项目的5大主要特点分别是: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不断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面向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竞相涌现;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作用显著加强;长期积累和团队合作作用凸显。
机制变革营造学术氛围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五大奖种全面开放专家学者提名,同时取消了单位提名的名额限制,对提名者资格条件、提名程序、责任监督以及信用管理和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了规定。
在此之前,国家科技奖实行的是推荐制。从今年开始,则由专家学者、组织机构、相关部门提名个人和项目参与评选。同时提名者承担推荐、答辩、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有关负责人解释,从推荐制到提名制的转变,不仅是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也进一步理顺了报奖的利益机制,有效避免了申报者过度包装、炒作自己的科研成果。“此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大家潜心做出同行认可的优秀成果。”该负责人说。
今年提名数量较2017年大幅增加,增幅达38.9%,参与提名的专家学者共计367人,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此外,今年开始实行一、二等奖独立投票机制。提名一等奖的项目评审落选后不再降格评为二等奖;提名二等奖的项目,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升为一等奖。从评审结果来看,2018年提名一等奖的98个项目中,有73项未通过一等奖评审,不再参评二等奖。据介绍,此举有利于引导科技人员找准定位,营造谦逊朴实的良好风尚,遏制浮夸和包装拼凑等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