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9/1/4 9:45:39
选择字号:
中科院文献中心:鲜为人知的古籍“宝库”

 

 图片来源: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

■本报记者 袁一雪

近日,一则“中科院馆藏珍籍首次全貌示人,已出版第一辑50册目录公布”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流传。文章中提到的珍籍所在地——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难道不应该是自然科学的大书库吗?为何会有古籍?而且,据文章介绍,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古籍,不仅包括敦煌写本、西夏文钞本、宋椠元刻、活字本、套印本,还有大量稿本、钞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

带着好奇,本报记者探访了位于北京北四环西路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收藏古籍的地下书库。

古籍从何而来

古籍资料收藏室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的地下一层,占地1000多平方米。50余万册古籍的藏书量,让文献中心成为国内研究型专业图书馆中古籍藏量最大的图书馆。

在文献中心工作了36年的研究馆员罗琳告诉《中国科学报》,文献中心在人文科学的特藏古籍,来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彼时,日本政府迫于国际和国内压力,将“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但是还款的方式不是直接退还“真金白银”,而是以资助中国的文化事业等方式进行归还。为此,日本在中国成立了“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并雇用了一大批中国人文科学学者从事“文化事业”。

“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设“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和北京“东方文化事业图书筹备处”。其中,“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同在北京大甜水井胡同9号,主要为编纂《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购买、保存、提供图书文献数据,所购买的书籍均为中国古籍。1926年至1937年,“东方文化事业图书筹备处”总计购买了15420部、165999册古籍,耗资银元399675.01块。

1945 年,日本战败投降,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之藏书与“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下属“东方文化事业图书筹备处”的藏书,均由国民党“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接收。1947年冬,在傅斯年先生主持下,这批古籍其中一部分迁往了台湾,现藏于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之“傅斯年图书馆”中。余下的被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在1950年成立时接收,是今天文献中心约50万册古籍藏量的基础。

天然的古籍保存地

记者探访地下书库的那天,北京室外温度零下3摄氏度,收藏室门口的温湿度计却显示此时温度为16摄氏度,湿度为20%,没有落地窗也没有冬日暖阳,这间“不见天日”的地下书库却十分舒适。罗琳告知记者,地下书库里既没有除湿或保湿的设备,也没有恒温的设备,却一年四季保持在20摄氏度上下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是“天然的古籍保存地”。

地下书库一排排整齐的、装满古籍的密集书架,上面贴着分类标签。这些古籍按照经、史、子、集被分为四大类,再向下细分若干门类。门类众多是因为这里的古籍所含类别包罗万象,有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哲学、文学等。

由于这里温度与湿度适宜,加之此前在购买时选择的都是比较优质的古籍,如今古籍很少有虫蛀、发霉等问题,这里存放的古籍很少有需要修复的。

文献中心50万册古籍包括唐人写经、西夏文写本、宋椠元刻及大量稿本、抄本、名人字画、契约、家谱等,尤以地方志和明清诗文集著称。因丰富的珍贵古籍,文献中心被确立为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文献中心古籍馆藏的镇馆之宝之一,是1997年罗琳在王府井库房中寻得的一块铜板——《平定回疆得胜图——柯尔坪之战》(高58.3厘米、长93.3厘米)。这块铜板是国内仅存的几块铜板之一,而且是最大的、唯一的一块薄型铜板。现在很多学校、科研机构在介绍铜版印刷时都会将这块铜板借去。

为更多读者服务

文献中心在古籍研究者中相当有知名度,因为里面不少善本在其他图书馆早已难觅踪影。如果你提前与文献中心预约,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与古籍来个“亲密接触”。

与古籍“约会”的地点位于文献中心五层的古籍阅览室。在阅览室一角,有个小小的电梯窗口,这是将古籍从地下图书室“运送”到五楼的专属电梯。记者在阅览室的留言簿中,看到了天南海北很多读者的留言。一位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徐芃这样写道:“这里的阅读环境可以与美国最好的善本室相媲美……我愿意回到这里,今后有机会的话。”

为了保护古籍,也为了让古籍为更多爱好者服务,罗琳和古籍整理团队的同事一同细细进行了古籍整理工作,并将一部分善本影印成册,出版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籍珍本丛书”。这套丛书计划共300册,分6辑出版,目前已经有50册正式出版。

罗琳介绍说,这次入选的古籍中约80%的稿本具有唯一性,有着特殊而珍贵的史料价值。而在挑选另外20%的钞本时,他们进行了认真比对,入选书籍有的已成孤本,有的与刻本多有差异,有的则对文献的流布、考证和校勘等研究都极具价值。

此外,他们严格鉴定版本,规范著录,并对异形开本和浮签等在扫描时均进行了特殊处理。为了将古籍原样呈现到读者面前,影印工作也更为精心。当读者翻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藏古籍珍本丛书”,如果不是纸张有所区别,仿若就是一本真的古籍在手。据介绍,接下来古籍的选择,已经计划好分别以刻本、套印本、彩绘本为主题,可以入选的书目也正在挑选中。

《中国科学报》 (2019-01-04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