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建生院士: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 |
|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它并不太平。天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保卫地球上的人类免受灭顶之灾。”在日前在北京召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征程”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陈建生作出了上述表述。
陈建生认为,政治家可以列举一系列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灾难,但地球还面临着比以上所有灾难更要严重的灾难——那是由地球作为一个天体所处的宇宙环境所引起的。
太阳系是由八大行星和数不清的小行星汇集而成,一次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就可能造成地球上整个人种的毁灭。实际上仅仅在25年前,一颗彗星就曾撞击过木星。科学家认为,那颗彗星如果撞在在地球上,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幸运的是,离地球毁灭还有很长的时间。”陈建生相信,天文学、生命科学、星际航行等科技的进步将足以使得人类找到办法,把基因保留下来并迁移到别的星球,继续繁衍生息。
但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宇宙。宇宙如此浩瀚,探索宇宙、开发宇宙是必须集全人类的智慧才能完成的使命。”
譬如,探索宇宙的深处需要越来越大的望远镜,造价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复杂,单一的国家研制这样的望远镜已经很困难了。于是自20世纪下半叶开始,多国合作共建望远镜不断涌现。这些合作共建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共建。
以引力波为例,一篇引力波的论文,作者达到四千多位,来自几十个国家,近千个研究单位,陈建生认为,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天文学上的最高体现。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没有赶上20世纪天文国际大合作的浪潮。但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排在世界第二位,开始在宇宙探索中承担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签署参加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计划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参与国际天文大科学工程合作的体量并不相称,比不上很多经济总量比我们小的国家,比如韩国、巴西、印度。”他举例说,以30米口径望远镜TMT的国际共建为例,作为一个影响整个21世纪天文发展的重大项目,在我国迟迟未能得到国家的支持,国内若干研究所只能“自带干粮”坚持参与关键技术研制工作。
陈建生直言,在参与国际合作方面,中国体制上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没有任何部门的任何渠道可以受理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的申请。
“中国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不能身体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他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