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在北纬81毅北冰洋夏季浮冰上的北极熊
一只在北纬毅地区斯瓦尔巴群岛上度夏的北极熊
这个炎热的夏天,冰冷的北极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位于北纬70°的挪威班纳克地区出现30℃以上高温,这样的温度让人忧心忡忡: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极熊,它们还好吗?
毕竟,北极熊皮包骨头的照片,或者翻找垃圾桶寻找食物的照片,都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看着本应圆滚滚的北极熊变得瘦骨嶙峋,确实不由得让人心头一紧。全球气候变暖究竟有多严重?北极熊真的在面临灭绝吗?而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本报记者 张晶晶
32℃的北极?
盛夏的微信朋友圈里,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转瞬刷屏。
32℃的北极显然和人们印象中的白雪皑皑极度不符,而这也造成了人们对32℃北极的某些误解。
“你不得不承认,以手机为主要传播工具的新媒体,其影响力之强大,不亚于一切传统媒体,北京地铁里整齐划一的‘捧笏上朝’就很说明问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科普作家、博物学者段煦首先肯定了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力。
从2012年开始,段煦几乎每年7、8月份都要前往北极,对动植物和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而对北极32℃这件事,段煦有话说。
“这次新闻事件中,大家关注的最高温地点出现在欧亚大陆西北角的挪威西—北部海岸,包括峡湾区(北纬60°附近至66°34′,即北极圈地区)和挪威北极地区(北纬66°34′至北纬71°附近,欧洲大陆最北点),巧得很,以上描述的这些区域均在我们2016年至2017年间进行的三次北极考察的工作区内或与之相近的地区,因为我们的工作面正好从北纬60°的峡湾区南缘到北纬69°40′的挪威北极地区,和新闻中重点描述的32℃气温观测点——北纬70°附近的班纳克非常接近(相距不到1个纬度)。”
段煦介绍说,该地区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度本来就比同纬度的北极地区要暖和一些。更重要的是,某些新媒体所表述的“北极”令公众产生了误解。“北极”包括的范围很大,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直线距离2600多公里)、环地球一周的范围都可以称作北极地区。“而北极地区也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一进入极圈就是冰天雪地的。极圈里也有茂密的森林和开满鲜花的苔原,有很大的城市,有牧场和农庄。所以说很多人混淆了一个概念,一说北极就认为是北冰洋的浮冰区,那里如果达到32℃的话,当然是很可怕的。”
就像食品界流行的说法“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一样,对于气温的描述,如果脱离了时间点同样也有失公允。在关注了不少相关内容的新闻之后,段煦分析说:“很多条新闻,在用夏天的平均温度和最高温度来对比。班纳克地区夏季的平均温度不是特别的高。当地气温特点是正午太阳辐射强、升温很快,到了晚上或者是阴天的时候降得很低。拿最高温度对比平均温度,会引起很多没必要的恐慌,因为数字差异太大。”
北极熊在灭绝吗?
全球气候变暖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共同话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丁明虎表示,全球变暖是毋庸置疑的。在1901年至2012年间,全球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暖化的趋势。全球变暖已经导致冰雪大面积融化、海平面上升,并改变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模态,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丁明虎分析说,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魏婷和丁明虎等利用斯瓦尔巴群岛的Ny-Alesund气象站的1975~2014年的资料研究发现:北极变暖主要发生在冬季。自1975~2014年以来冬季全球平均温度在13℃到14℃之间,北极斯瓦尔巴岛则从-13℃上升到-8℃左右。夏季全球平均温度从3.2℃上升到4℃,北极从2.7℃上升到5℃。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冰上狩猎期和狩猎面积减少,的确对生存造成一定影响。夏季没有赶上向北退缩的浮冰、留在陆地上,就很难捕食到主要的食物——海豹。段煦回忆说,在2013年7月份,他曾经在斯瓦尔巴群岛看过如下景象:4头北极熊在不足2平方公里的海滩上一起找吃的,它们很瘦,而且行动速度很慢,用两条前腿拖着后腿前进。
“但赶不上浮冰也不是最近这一两年的事情,不能说和32℃有什么具体关系,挪威西北海岸本来也不是北极熊的栖息地。”段煦说。
现在北极熊约有26000只,分成19个种群。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的评估是,这19个种群里有1个在增长,3个在衰退,6个趋势稳定,剩下9个数据不足,整体趋势是未知。关于北极熊的数量,根据北极熊研究和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加拿大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机构发表的2018年北极熊数量和趋势预测地图,截至2018年7月的数据预测来看,总体来说,北极熊数量在2018年展望为“稳定到上涨”。
段煦提出,由于北极熊的活动范围涉及大部分北极国家,并且它们可以通过浮冰自由移动,所以对其进行详尽的观测和统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对数据持保留态度,“很有可能某地北极熊的增加是因为该区域食物丰厚,而别的区域正在减少。我们肉眼可见的事实是,北极熊夏天的日子不好过”。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段煦强调的一个观点是:“既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能夸大其词。”他解释说,地球目前处于间冰期,本来就是温度逐渐上升的状态。气候变化并不会像某些电影里一样瞬间沧海桑田。而这之中,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会去适应环境的变化。
中科院动物所动物学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在采访中就举例说,很多文献表明,北极熊其实适应能力很强。如果实在抓不到主要食物海豹,它们也有别的寻找食物的办法,比如去找死亡的鲸的尸体。“甚至我们现在也有一些科学报道说北极熊开始吃海带了,熊本来就是杂食类动物。能吃海带说明北极熊的适应能力真的很强。”
如何保护北极熊
几年前,一只北极熊死后的照片曾经牵动全世界人们的心,瘦成皮包骨的北极熊瘫在地上,引发了对北极熊保护的诸多讨论。但真实情况却是,这只是一只老死的北极熊。新闻热炒时段煦正在其附近,还为它进行了一次较为细致的“尸检”。
“对于这样一具熊尸,我没有感到任何意外,但还是作了一般性的外部体格检查和影像取证。因为像这样的野生动物尸体,在野外其实并不罕见,有两个最直观的证据显示——这是头老年动物,并且老得吃不动东西了。失去尖牙和利爪的北极熊,全球气候变不变暖,它的结局终归只有一个:挨饿,消耗自己的脂肪,消耗殆尽后死亡。”
无论是“被饿死的北极熊”,还是“高温天气造成北极熊濒临灭绝”,都是新闻与事实之间发生偏离。明晰这种偏离之后,对于北极熊保护,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呢?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孙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总的来看,整个北极的生态很稳定,但有一些环境的问题,比如垃圾塑料污染,“这谁也没办法,北极也跑不了”。
摄影师Fabrice Guerin造访斯瓦尔巴群岛时,拍摄了一组令人难过的照片:一头饥饿的北极熊觅食无果后,吃起了塑料袋。
海洋塑料污染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话题。据报道,全球每年有2000万吨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到2025年,海洋里每3公吨的鱼就有1公吨的塑料;到2050年,塑料的重量将会超过鱼类。不断累积的塑料微粒已经严重影响了鱼类、海鸟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受制于海洋环境的特性,人们几乎无法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收集和处理,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日益紧迫但困难重重。
潜水爱好者对此尤其感慨良多。他们中的王晨宇在采访中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所见到的景象堪称触目惊心,海水里有各种各样的塑料垃圾。而这也影响了她的生活方式,少喝、不喝瓶装矿泉水和饮料,购物少用、不用塑料袋。
灭种危机尚未到来,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漠视环境发出的警告。毕竟,北极熊只有一个北极,而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中国科学报》 (2018-08-17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