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说复几何暂时还没有跟大数据、人工智能有密切关系,你会不会很失望?”在7月23日举行的复几何与多复变国际会议上,当《中国科学报》记者问及复几何这一基础数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意义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如此回答。
他说,很多领导在听科学家的汇报时,就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你这个研究有什么实际应用?对发展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有没有好处?”如果科学家的回答是“没有”,领导就会感到很失望,可能就不再支持该项研究了。
“应用研究在中国始终占优势,跟这个原因有关。”丘成桐直言。
其实,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从日前的“中兴事件”就可见一斑。
“没有基础理论的支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模仿别人,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卡了你的脖子’。”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终身教授刘克峰坦言,中国过度关注应用,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却比较薄弱。
数学是基础的基础,中科院院士周向宇称其为“无用之用”。
举个例子:双曲线的发现最初是没有什么应用价值的,但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发现它可以应用于行星运行轨道的计算,这一“无用之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甚至成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
“就像你家里的小孩子,成绩很好,但是要讲他对国家发展有什么好处,现在不晓得,要等他成长起来才晓得。”丘成桐说,“基础研究也是一样,要不停地发展,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可以应用。”
“拿复几何来说,如果我今天能晓得它怎么用的话,就不用再研究了,因为这说明研究已经很成功了。”丘成桐笑着说。
从科学史的角度看,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是为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而生,并非为了立竿见影的实用,但经过较长的时间跨度后,会被发现应用空间并造福人类。
在丘成桐看来,数学作为基础科学,本身就是很美、很深的学问,要实现自我发展,而不是纯粹为了服务其他学科而发展。
他还形象地将数学与画画进行类比:要画出自己的水平并不容易,刚开始可能很多人看不出画的内涵和深度,因为跟主流的画派关系不大,慢慢画出自己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纯数学的研究应该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因为他们花的钱很少,让他们自由发挥,就像画画一样,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成功,成功后自然会有应用。”丘成桐表示,做研究如果只追求立竿见影,那么这个学问是没办法真正发展起来的。
尽管多年来丘成桐也做了很多应用数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纯数学的探索,因为他深知“放弃了就没了基础”。
刘克峰认为,在基础研究领域,如何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如何建立适合基础研究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现在中国缺的不是钱,缺的是静下心来做原创性研究的人,不够客观的评价体系会误导年轻人急功近利。”刘克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