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家是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我们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一席话浪漫动人又引人深思。
当一名科学家,曾是孩子们最初的职业梦想,但近些年,却因社会引导和评价的影响,孩子们更愿意选择看起来更实惠、更稳定、更光鲜的职业。
去年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2015年的国际学生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美国“将来期望进入科学相关行业从业的学生比例”为38%,中国只有16.8%,不及OECD国家24.5%的均值。
如何展示科学的魅力,让孩子们热爱科学,让科学拥有更多的“粉丝”?
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需要能讲好科学故事的科普工作。今天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忆起与科学的缘分,有很多还会提起为他们开启科学大门的《十万个为什么》。
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需要能讲好科学家故事的科普工作。40年前,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让陈景润的故事广为传颂,让勇攀科学高峰的科学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讲好科学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在祖国的花朵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需要优秀的科普工作者。20世纪30年代,20多岁的高士其看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便投身“科学大众化运动”,后虽全身瘫痪仍笔耕不辍,半个世纪里他写下数百万字的科普文章,引导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
实际上,自现代科学进入中国,一百余年以来,以任鸿隽为代表的科学传播人就致力于让科学在中国生根发芽。直至今日,科普工作者层出不穷,甚至有很多为科学作出突出贡献的院士也一直把科普看作他们的职责,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坚持为科学发声。
今天,科普作为创新发展的两翼之一,其地位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除了面向孩子科普,在今天的科普工作者看来,还要与更广大的公众沟通——让公众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在干什么,传播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唯如此,科学才能在中国的大地上枝繁叶茂,才能为中国建设世界性科技强国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李廷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很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都对地球的历史、生物的演化、人类的起源颇感兴趣,地学恰恰就是讲述这些内容的学科。并且,地学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好的教育。
秦伯益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有没有院士头衔并不重要。作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有责任在能力范围内,对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表达关切,对公众关心的话题作出回应。
林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人叫我“微积分爷爷”,但我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做一点贡献。要打造科学家明星,需要媒体和很多其他方面的共同努力。
廖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学科普更多还是应该由专业的医生将知识传递给公众,但是这种传递并不是自上而下单向性的,而是双向互动的。
杨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父亲熊庆来》所记述熊庆来先生一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数学和科学技术在我国创业的艰难。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老科学家演讲团成员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在本该享受晚年时选择了奔波忙碌,他们踏遍神州大地,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让科学改善公众生活。
欧阳钟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周光召这两个科普报告的聆听者,我受益匪浅,也衷心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推荐这两个非常有意义的科普报告。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如果院士都不做,年轻的科研人员就会认为只有科研不够出色的人才去做科普。反之,它能带动更多优秀的年轻科学家参与其中。
蒲慕明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我希望用他们的故事和体会去告诉孩子们:即使你一辈子无法功成名就,科学也是值得做的事!
杨焕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跟公众的交流过程是很好的学习过程,让人真正理解“想盛出这一杯水就要有一桶水的准备”这句话。
段树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
做科普当然会对科学家自身的科研工作产生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它会给你一种动力。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
归根结底,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些实效,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这样哪怕有一些损失和牺牲也是值得的。
《中国科学报》 (2018-06-01 第5版 院士大会特刊)